攝影-啟發的工具 (下)       A Project with Asia Society Hong Kong (Part 2)

Gallery

This gallery contains 54 photos.

*本文內容及照片版權所有,在未得作者同意前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或使用 *content of this post including all images is copyright protected, please do not repost IN whole or part of the content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Bobby Lee 一個星期很快就過了。九月十七、十八日可以說是充滿挑戰的拍攝日子。各組員到達香港亞洲協會場地後,攝影師們第一時間選擇及分配各組所需的相機及鏡頭。今次 PhaseOne 借出的器材可以用絕不簡單本形容。 A week has passed.  Our photographers started their photo session selecting their … Continue reading

攝影-啟發的工具 (上) A Project with Asia Society Hong Kong (Part 1)

Gallery

This gallery contains 25 photos.

*本文內容及照片版權所有,在未得作者同意前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或使用   *content of this post including all images is copyright protected, please do not repost IN whole or part of the content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Bobby Lee 這段日子正專心設計一個特別的項目。所講的正是香港亞洲協會 剛開始舉辦的攝影『影·亞洲』的藝術通達計劃中的一個伸延項目:黑暗中的影像。 早於今年三月已開始與亞洲協會研究及設計一些與是次影展相關的伸延項目。在多個討論方案中一個主題為黑夜拍攝的工作坊就最為吸引。拍攝的環境正是亞洲協會身處於1863至1868年間建成的前英軍軍火庫建築群。 I have been working on a challenging project the last few … Continue reading

“其實你知唔知自己影咗啲乜?”

Gallery

This gallery contains 1 photo.

大家看到這個題目可能已聯想到我可能又在借題發揮!認真地説這題目並非今時今日才出現在眼前,遠在五六年前當我嘗試重新尋找自己的攝影方向時已不停地在思考這個問題。 打從第一天 (2004) 做攝影分享會開始,我已經自設一個指引:就是在分享的過程中要先培養高水平的觀眾! 原因很簡單,現在的攝影世界跟八、九十年代有所不同。數碼攝影的普及令任何一位懂得把快門掣按下的朋友都成為了「攝影師」。以目前的科技要拍攝一個差勁的影像確實困難。配合修圖電腦軟件的發展,一個拍得「不太理想」的影像大可「優化」到連拍攝者也可能認不出來的地步。再加上互聯網絡的出現,「面書」Facebook 等社交平台的流行。在網絡世界上擁有千萬個「讚」的「攝影大師」真是比比階是! 當每一個人都可以隨便成為一個擁有自己發表平台的「攝影大師」時,一同伴著成長的觀眾又怎能一下子懂得分辨好與醜呢?而當世上缺乏了懂得分辨及批評的觀眾時,我們的「大師」又怎能從中學習、改良而得以進步呢?所以我覺得任何事情包括任何藝術的表達,必須要先培養有質素而且懂得欣賞的觀眾。 但話說回來,在某程度上這些觀眾起步時又怎知道什麼是「好」的作品呢?這個就好像是 “有雞先還是有蛋先” 的難題。世上太多「相片」,太多「攝影大師」了。我想較為傳統的做法就是先欣賞膠卷 (菲林) 時代攝影家的作品。起碼那時代的攝影師不會拿著相機胡亂的拍攝。加上歲月的洗滌,留下來的作品普遍來説應該都有一定的份量。而那些經得起大眾審美眼光不斷批評而沒有被淘汰的大師,其作品必然有其可觀及參考性。參考: 再看這文章的題目,是希望那些被人強加「大師」名銜的攝影 (及攝影器材) 愛好者或那些以「大師」自稱的大師在發表大作前先問自己一句:其實你知唔知自己影咗啲乜? Likes(1)Dislikes(0)

一張相片的「佈局」- arrangement!

Gallery

This gallery contains 5 photos.

自從 2011年的「相片密碼」presentation 之後很少在大型的場合解説單一張個人認為視覺上合格的作品。適逢昨晚友人提及此 blog 接近冬眠的狀態,與其尋找新的話題倒不如揀選一張近作嘗試一下以解讀其視覺上如何產生平衡及動態之處作為 bobbyleephoto.com/blog 2016年新一頁的開始! 曾參與我所設計之攝影工作坊的朋友必定知道我在拍攝一張相片時人物、環境以及周邊的所有都是以「佈局」 (arrangement) 多於一般同好所採用的「構圖」 (composition) 的方法去處理整個畫面。現在就先讓我解釋一下個人對「佈局」及「構圖」的定義。 先嘗試講解一下大家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常用的「構圖」(composition) 概念。這是西方發明的美學概念,其中包括了在學校課堂上美術科(現應為視藝科)老師所教授常用的「三分法」(Rule of Thirds) 及「黃金分割」(Golden Ratio) 。毫無疑問這些把人、物分佈位置的設定是所有視覺藝術的基礎,但一般而言它們只是一堆沒有方向性的幾何 (geometric) (四方、圓圈、三角) 圖案。運用這些基本構圖概念去設計的作品雖然是擁有非常平衡穩固的視覺效果但有可能會缺乏動力,觀眾可能看了一眼便離開! 其實好的作品就是有一種能夠把觀眾目光留下的能力,而一般的「構圖」方法就未必能夠達到這種效果! 假若西方美學的「構圖」未能夠完全發揮作品內容的觀賞性,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高水平的西方作品呢?這正是在基本的「構圖」概念之上,藝術家再巧妙地用上光暗反差、顏色運用等技術去提升作品內容的「互動」(interaction) 效果。而這些「互動」正好令觀眾的目光遊走於作品不同的空間及位置,也正因這樣的眼球視覺運動使觀眾除會多花時間去欣賞外更能滿足腦袋對感官刺激的需求!這也是我想解釋的「佈局」思維。 使用「佈局」方法去創作的視覺藝術以中國的水墨畫最為明顯。大部分傳統中國水墨畫跟傳統西方油畫的分別在於畫內人與物是完全不受「透視感」 (perspective) 所影響 (前、後、大、小的演繹方法有異)。畫中人與物都各有「指向性」(direction),當觀眾的目光不經意地跟隨這些帶有「指向性」的內容 (例如一支樹幹) 在畫面中走動時這種活動便轉化成一種可以預計之「互動」(interaction) 效果。而不同「指向性」的安排再加上「留白」 (西方人現在説的 negative space) 配合便是我時常提及的「佈局」 (arrangement) 了! 話說回來這張下雨中 Soho 區的街拍作品,首先我們看看只套用 「三分法」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