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gallery contains 1 photo.
大家看到這個題目可能已聯想到我可能又在借題發揮!認真地説這題目並非今時今日才出現在眼前,遠在五六年前當我嘗試重新尋找自己的攝影方向時已不停地在思考這個問題。 打從第一天 (2004) 做攝影分享會開始,我已經自設一個指引:就是在分享的過程中要先培養高水平的觀眾! 原因很簡單,現在的攝影世界跟八、九十年代有所不同。數碼攝影的普及令任何一位懂得把快門掣按下的朋友都成為了「攝影師」。以目前的科技要拍攝一個差勁的影像確實困難。配合修圖電腦軟件的發展,一個拍得「不太理想」的影像大可「優化」到連拍攝者也可能認不出來的地步。再加上互聯網絡的出現,「面書」Facebook 等社交平台的流行。在網絡世界上擁有千萬個「讚」的「攝影大師」真是比比階是! 當每一個人都可以隨便成為一個擁有自己發表平台的「攝影大師」時,一同伴著成長的觀眾又怎能一下子懂得分辨好與醜呢?而當世上缺乏了懂得分辨及批評的觀眾時,我們的「大師」又怎能從中學習、改良而得以進步呢?所以我覺得任何事情包括任何藝術的表達,必須要先培養有質素而且懂得欣賞的觀眾。 但話說回來,在某程度上這些觀眾起步時又怎知道什麼是「好」的作品呢?這個就好像是 “有雞先還是有蛋先” 的難題。世上太多「相片」,太多「攝影大師」了。我想較為傳統的做法就是先欣賞膠卷 (菲林) 時代攝影家的作品。起碼那時代的攝影師不會拿著相機胡亂的拍攝。加上歲月的洗滌,留下來的作品普遍來説應該都有一定的份量。而那些經得起大眾審美眼光不斷批評而沒有被淘汰的大師,其作品必然有其可觀及參考性。參考: 再看這文章的題目,是希望那些被人強加「大師」名銜的攝影 (及攝影器材) 愛好者或那些以「大師」自稱的大師在發表大作前先問自己一句:其實你知唔知自己影咗啲乜? Likes(1)Dislike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