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這張相搞乜鬼?

有瀏覽過我 Facebook Global Exposures Page 的朋友都知道我除了在香港不定期地舉辦一些專題工作坊及個別教授 One-on-One tutoring 外,2013 年起便創立了 Global Exposures 這個品牌與在香港經營了十年的新加坡特色旅遊公司 Country Holidays 一起構思旅遊攝影工作坊。

Global Exposures 旅遊攝影工作坊 Travelling Photo Workshop 無論在行程及拍攝安排上 (是安排一些非一般人士可隨便進入的場合、不是擺拍) 跟坊間的攝影團有極大的分別。整個工作坊主力在於提升每一位參加者各自拍攝的能力。不單止鍛練各人的思考及技術,更按著每個人獨特的取向和風格去蕪存菁。務求各參加者能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攝影道路。曾經參加或已報名的朋友都知道我們練習 practice 及 評論 critique (十分重要的一環) 並非始於、止於或局限在外地拍攝期間。旅程完結後的繼續分享及溝通其實十分重要。

今次借 BobChiu ( Global Exposures 的其中一位參加者) 上週與我討論 (他獨自在印度拍攝的其中一張新作) 優化影像 (後製) 時各種可行性的內容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分享之前要不厭其煩地再説明一次我對可接受後期製作的定義。說來相當簡單,一切在傳統黑房裏面可以用手或其它工具改變相片的明暗度、反差以至減少或增加影像變形等效果本人都接受。至於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剪貼或刪除部分影像就絕不認同。

當我收到 BobChiu 的 message 時,內付有以下的作品。 是一幅由彩色轉化成黑白,已接近完成階段的作品。

BobChiu 原本的彩色轉化黑白作品

這張在印度拍攝的作品,無論在故事性或觀賞性都有一定水平。在故事性而言,明與暗穿插在畫面裏把觀眾的視線從一點帶到另一角落。人物年齡甚至他們面對的方向都有明顯的對比效果,明暗老嫩上下變成一個題材。 BobChiu 跟我討論的正是如何把這影像 (因為未打印出來所以只是影像 image 而不是照片 photograph) 再提升其觀賞性。

*首先大家要了解街頭拍攝 (不是擺拍那一種) 是一門不簡單的攝影類別,因為攝影師很多時要在剎那間要作出多方面的決定。除基本的對焦及曝光外,因為大部分人物都不停在移動,所以畫面內的平衡及拍攝入鏡景物的取捨要掌握得好 (所以要多加練習)。快門按下後以上所提及的因素都已成定局,剩下來的便只有後期製作 post production 及相片最後展示的安排 presentation了。

話說回這個影像,我覺得在優化過程中 BobChiu 還未完全發揮影像檔案內所有的資訊。至於在按下快門之前的不足之處就只能夠作出極有限的改良 (這點最後再略加説明)

街頭或旅遊拍攝其一最重要的是影像的故事性 ; 地點、人物、動作,等等都可令觀眾更容易了解作品的含意。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張作品的拍攝地點,看彩色原圖片 (大部分數碼相機拍攝出來的原始格式檔案 RAW 都是彩色的) 會令大家較容易看到提示。

留意牆上的標語

從牆上的標語大家應該會聨想到印度或其鄰近國家。有了這個提示相信在展示這作品時不用說明觀眾也能 ‘看’ 到在什麼地方拍攝。正如我們時常在旅遊攝影工作坊提醒參加者,要盡量把當地文化 (如街道牌、國旗及有文字的標語或廣告) 包括在影像之內。不但可豐富相片內容,更可提升作品的觀賞性。

一切就從這微細的位置開始。在使用軟件優化影像時 (後製) 我較喜歡從較細緻的部分着手 (除非畫面非常簡單否則不一定要從主角做起,反正這張作品的主角不是人物),之後一步一步擴大而最後才作整體的調校。因為作品是整張去看 (不是放大某部分去讚嘆鏡頭有多鋭利或對焦有多準確),所以在調校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在互相影響。有很大機需要重覆調校,以平衡畫面各部分的輕重。

利用轉化色彩到黑白過程時灰階對應的調校做好標語的細緻部分後,下一個可直接影響作品的方向及前後立體感的位置便是那位女士所走的石階。因為主觀環境已設定了光缐的分佈 ; 光缐由上層路口由遠 (光度較強) 到前景轉角 (光度較弱) 再到孩子站立的出口 (光度轉為最強),我們只要略為調節當中強弱比例 (即代表遠近) 及石面上的反差便可帶出影像的立體及深度。

石階上的光線分佈有助整張作品視覺上的指向性

如果大家把這階段的效果跟 BobChiu 傳來的樣本作比較,相信除標語外最明顯就是大家 ‘看’ 多了影像的內容 details。整個畫面頓時覺得寛大了不過有點過火,整體的立體感也不見得有多大改善。因為 BobChiu 提過現場環境是十分陰暗的。所以我們要在適當的位置調暗,強調某些位置的反差度使觀眾對現場的感受更深。

光暗位置要互相配合才能突出主題

大家請留意右邊的牆壁在畫面中因光線特顯了表面的質感 texture ,這樣會把觀眾的視線帶離主題所以要把那部分調暗 (但切勿全黑,要輕輕保留牆面的質感) 令畫面兩邊暗位像畫框把觀眾的視線鎖定在重要的部分。而中間分隔上下路面的牆壁我們也要把其反差調整,發揮其潛在功能 (意識上分隔開上、下,男、女及老、幼) 。做法是令它在遠處位置調至較低 (或不需調校) ,越接近門口位置反差則較為增強。而牆身最厚的位置就是反差最強的位置,視覺上可令牆壁感覺上較為堅硬。與此同時我也調校了小孩身上的細緻度及出口的明亮感 (不是調整光暗,因為經已是最光。而是調低反差令其有一點 ‘化’ 的效果)。

整個影像的調校過程已經接近尾聲,唯一整體上感到礙眼的是左下方牆身連接地面跟最後數級階梯的角位亮度。因為它跟右上角的光位形成對角缐把畫面分割。改善的方法便是把不太影響敘事性的位置光度調低,同時減輕左邊牆上兩個角位的強度。至於那位女士。我們可以現在才略為調節她左邊身 (影像右邊) 的明暗及細緻度。因為細緻是増強一張作品觀賞性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同時也在她右腳上的腳環下了一點功夫。未知大家有否觀察得到!另外小孩子身邊的攤檔以及石階上伴在牆上的小片木板的光暗及反差也作了適度調整。這些都是微細但不可缺少的動作,就好像文章句子之間的標點乎號一樣用來串連畫面中各個部分。

這影像後製工作是否已完成呢?嚴格來說是 ‘未’!如果影像是會打印成相片的話,印好的相片要在配合的光度下檢視再決定整體甚至局部是否再需要修正 (因為相紙的類別、展示時的光缐及相片的大細都會影響到觀眾對作品感覺) 。有很大機會要整體再調暗少!

接近完成

在本文開始時我已提過….至於在按下快門之前的不足之處就只能夠作出極有限的改良 (這點最後再略加説明)….  這影像有期美中不足之處,左邊沒有內容的黑位太多而右邊的牆壁又缺少了一點。影像下方如果可以多一點也會更為完美。這正是進行街頭拍攝其中一項挑戰!

思前想後,所謂有限度的改良最後就只能夠放棄影像原有的長闊比例 aspect ratio 去裁剪。在此我用了大幅度 5” x 7” 菲林的比例去把左邊的牆身裁去,希望大家在觀賞時更能集中專注力於故事內容當中!(改動一張作品的 aspect ratio 最大的壞處是會破壞一組相片的完整性,所以非到無法可施的情況下不要隨便更改)

最後以 5″ x 7″ 的長闊比例去解決失去的平衡

一張幾經艱辛才拍攝到的作品究竟需要花多少時間去優化呢?沒有必然的答案!因為每一位攝影師對自己作品的要求及想表達的內容都不一樣,所以基本上是沒有單一製作方法。在此只為大家提供多一種思考模式。同時也可解說一下我與工作坊參加者的分享過程。

*再次感謝 BobChiu 特許我使用他的作品作為今次題目的示範影像

*整個優化 (後製) 過程只用了 Adobe Lightroom 軟件上的 Brush 及 基本調校工具,過程共用了四小時 (由收到原始格式檔案一囗氣到完成)。其間用作思考的時間佔了一半)

*想知更多旅遊攝影工作坊及其它大小 workshop www.facebook.com/BobbyLeeGlobalExposures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

SaveSave

Likes(5)Dislikes(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blog is kept spam free by WP-Spam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