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相機的人不一定是一位攝影師 someone holding a camera does not make him / her a photographer

Gallery

每當大家以為擁有工具便可以取代專業時,我們損失的不單止是一份工作! 我們甚至損害了公平與公正! 科學鑑證攝影是一門專業,但隨著數碼相機的普及就連他們都被 ‘拿著相機的人’ (someone with a camera) 所取代!但法証會否因此而有徧差呢? 請看看 科學鑑證 攝影師 的獨白! Likes(0)Dislikes(0)

“搞什麼呀?” – 超高像數的疑惑!

Gallery

This gallery contains 1 photo.

每天都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硬件 (相機、鏡頭等拍攝工具) 所製作出來的產品 (即相片或影像)!在此暫不談商業攝影,就單看興趣或業餘的攝影圈子已發現一些畸形 (或其實是正常不過) 的現象! 其中之一就是高消費一族不斷的追求高像數的影像捕捉工具!情況一如買跑車的人 (不同開跑車的人) !追求的是規格上的表現而忘記了機械的背後正好是冰冷及沒有感情的數字! 如果用開跑車來作比喻,只追求規格的駕駛者就只會在直路上追求加速至極限的過程及紀錄。但當作出這種追求紀錄的同時,駕駛者也失去了轉彎前後、轉彎其間的加速及掣動汽車的感受!如此這般,就算錄到最快速度又如何呢?駕駛者又怎能表現他或她的技術及心思呢? 八千萬、一億萬或再高像數背後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啟示呢? 希望大家能停一停,想一想!下次架起三腳架拍攝時想一下為什麼要拍這張作品?是否需要花多一點時間去尋找更有深度的故事演繹方法呢?表演一下漂移呢? Likes(5)Dislikes(0)

‘瞬間時刻’ – Bresson ?

Gallery

This gallery contains 3 photos.

坊間很多喜愛街頭拍攝的攝影愛好者在入門的時間都或多或少的聽聞或甚至鑽研過 ‘瞬間時刻 Decisive Moment’ 這派拍攝理論。這種由後期攝影文化人用以突顯被喻為街拍天皇 Henri Cartier-Bresson 拍攝手法的攝影理論實令不少追隨者奉為街頭拍攝之竅門。 不過首先大家是否需要清楚 ‘The Decisive Moment’ 在 Henri Cartier-Bresson 的工作過程中這詞句的出處及由來呢?其實這是 Bresson 大師的美國出版商在 1952 年為他在北美發行原名為 ‘Image à la sauvette’ 攝影集時匆忙加上的英文題名。假若大家在互聯網上 Google Translation 一下便知道這個關鍵字 ‘sauvette’ 的意思 – 狡猾!即是說 ‘Image à la sauvette’ 其實不是’瞬間時刻’,而是’狡猾的影像’!而原本題名已道出了 ‘偷拍’ 的含義。 說到這裏相信大家都應該可以放下這派攝影手法的框框從新檢視街拍的不同模式。 … Continue reading

活在扭曲之間 – 1

_1000254

活在這個電腦時代,表面看來科技好像帶來無比的方便。但在這個所謂方便的背後,我們其實正在一點一滴的失去了判斷及表達的能力!奇怪在為什麼大部分創作人都任由這種扭曲的生態繁衍呢?

就像十多年前已有創作總監抱怨新一代的才俊太倚仗科技而日漸失去自決能力!加上數碼攝影的 ‘方便’,以至很多美術指導為遷就客戶隨時更改意見而把一張簡單的產品相片拆解成多張影像,在後期製作時才利用電腦軟件合成!

這樣聽來非常合乎生產邏輯,但細心想想大家便不難發現由這種生產流程所完成的所謂作品只是一幅沒有個性的圖像 (甚至可能稱不上為創作)。如果用服裝來作比喻,便好像一套從有過萬員工的大企業集團時裝連所店買的西裝跟一套意大利師傅的作品去比較!

大家可能會爭議客人所付出的有所不同,甚至有天大差異。但請問好的創作 (這裡不是指藝術創作) 為客戶帶來的有形與無形收益又怎能與所謂 ‘集體’ ‘合成’ 的行貨去衡量比較呢?

這一回暫不說簡單相片分體複雜化的問題。不如就以一般拍攝人像時的深度作例子好了!看看大家能否從中有所啟發!

太古坊建築群中行人橋上放了一些人形藝術品!我便利用這些人物代替真人去拍攝,希望在最低成本下造出效果來!

_1000348-Edit

請問同一群組,同一拍攝設定。不同的只是拍攝時鏡頭的高度!大家在以下三張相片當中領略到什麼?

_1000318-Edit

_1000312-Edit

_1000310-Edit

大家請留意,這編分享文章是沒有後續的!即是說我不會告訴大家這三張相的分別。希望大家能自己思考而從中領略!

**其實回頭看我並沒有資格去討論這些議題,只希望行內新進可以把這個悶局注入新生命!

Likes(2)Dislike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