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有一個如此的地方

大家有沒有都過在一間有規模的展覽館欣賞高水平的相展,又或者在館中展出自己的心血結精!

西九的日子相信在短期內都看不到,就是建成也未必有特為攝影而設的場館。至於我們香港的藝術館,實在又舉辦過多少次純攝影展覽呢?近期的展出就只有在文化搏物館的「光影神韻 — 攝影大師陳復禮、簡慶福、黃貴權」相片展了。

正如我這個 blog 名稱下的個人理念 good audiences train good performers 一樣,好的相片應掛在有良好觀賞環境下的場館展出。上星期無意中在網上發現了在美國洛杉磯巿有一所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The Annenberg Space For Photography。這是一所由私人基金贊助成立,專為攝影界而建成的一所具展覽,工作坊及講座設備的場館。

大家可先看其中兩位作品正在展出的體育攝影大師的訪問短片…

另外基金更贊助及訪問了多位身在洛杉磯市的攝影大師(我稱他們為洛城八賢!)。大家留意看過八位大師的介紹後記得點擊 Pictures of the Year 觀看今界得獎者的介紹,最值得留意的是最尾那段介紹圖片編輯 Voice of Editor 的訪問,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協調,更好的攝影作品都未必能發揮其應有效應,good audiences train good performers!

希望終有一天香港能有一個如此的攝影天堂!

Likes(0)Dislikes(0)

David Alan Harvey 為什麼他可以?

忽然之間想起一位不凡的攝影師; David Alan Harvey。相信喜愛街頭拍攝及紀實攝影的朋友一定接觸過他的作品。如果曾經看過他對工作的瘋狂及熱情,大家便明白為何他的作品與別不同!

不過在此我要提及的是由他一手創立的 The Burn Magazine。這本不是真正的雜誌,而是一個栽培有心發展攝影興趣的網站。他不但花精神及時間去推動攝影文化,更四出找贊助商去支持一些有潛質的年輕攝影師。The Burn Magazine 之所以成立是由 David 的個人 blog 的結束開始,詳情大家可在他的網頁找到。回說 The Burn Magazine,過往一年他啟蒙了很多熱愛攝影的年輕,更成立了一個獎項 the Emerging Photographer Fund 給予有能力的新秀!二零一零年他又再為這獎項籌得 US$15,000 作為贊助獎金。

香港號稱世界商業中心,業界與業餘資深人士也不乏。聯會也多不勝數,但見到的只是一些應用攝影課程而未見如 David 般的熱諴。

因為此引發這一個問題; 為什麼他可以?

Likes(0)Dislikes(0)

不是’傻瓜機’-2 Ping Yao 平遥 / Jingyi House 喬家大院

請點擊圖片進入影集

我並不喜歡把小型自動相機稱為’傻瓜機’,更不會像一些人把這類相機稱為’白痴機’!原因很簡單,機器是’死’物,是沒有自己的思想的,就是有什麼邏輯程式都只是一些人為後加的順序動作,甚至我們每常使用的電腦也如是!所以是否’傻瓜機’是視乎使用者的心態。機器的平貴也未必對最後的效果造成很大的影響。舉個例子,同一枝筆,當落在文人手上可幫他或她完成文學名著,但落在一個文盲手上,可能頂多用來簽個名罷。所以最重要的是打好底子,善用手上的工具。當然好的工具可令事半工倍!

今次分享的一輯相片是在零八年在平遙國際攝影節其間在古城附近的喬家大院(即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拍攝場地)拍的。當時太多遊客了,靈機一觸選擇拍一些小品近攝。用的是 Ricoh 的 Caplio GX100, 希望這輯相片可為’傻瓜機’平返!

更希望大家能夠改口稱這些全自動小型機做 ‘Point and Shoot camera’!
Likes(0)Dislike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