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香港國際攝影節 HKIPF 其中一個重頭項目是 「世界新聞攝影 2016」得獎作品展覽會。由於開幕日期跟我們 Visioning in the Dark 同日,所以也抱著先睹為快的心情去欣賞一番!除了開幕當晚,先後共多去兩次。為的是想再三肯定以下寫出來的觀後感。
由於一張相片的美麗與否是十分主觀的事,所以並不列入本文範圍。
這次觀後感主要是跟大家研究一下展出作品之大小尺寸。 World Press, 故名思義是「世界新聞」。這類照片的「原居地」應該是各種新聞媒體。以惜日的媒體為依據,相片大小不會超過四份一張標準報章的範圍。如果用於雜誌上,頂多也是一個對開頁 spread。不超過A3 橫放⋯ 但展出的相片 photographs(基本上只能稱之為圖像 displays,因為它跟文字,安裝設計結合成一體)尺寸比以上談及的不知大多少倍!其最佳的觀賞尺寸已被破壞。破壞?何以見得呢?
邏輯非常簡單,除非攝影師在按下快門掣前已決定影像最後會放大到 A1 或以上,否則無論在構圖上、畫面震撼度之上、甚至色調處理上(新聞攝影在後期製作上有很多限制)都是以大不過一幅 spread A3 畫面去作根據 (一般印刷媒體的最大單張面積)。這樣的作品如果被無限或過度放大(而觀賞距離又沒有增加),基本上觀眾是不會感受到攝影師在構思及拍攝時的原來意念!相對地,如果一幅由藝術家 (如德國藝術攝影師 Andteas Gursky 的作品) 拍攝及製作的巨型藝術相片被縮小成一張 5R 相片,其原作的細緻度精密度以至氣勢都同樣會被破壞!
從這次攝影展作品的展示方式及尺寸的安排,可以看到幾個現今攝影界的現象!
1. 在年輕化及全球化的情況下,攝影師(不論界別)都希望能在滿足工作需要之餘可進入一個有更高收入的市場:Art Market。在這個藝術作品的市場內,作品的尺寸很多時候會成為價格的指標。即有可能越大越貴!所以攝影師也開始不去計較自己作品的原有功能而放棄了某些原本是金科玉律的戒條。這是現今社會中能否繼續生存問題,沒有對錯。不過從此新聞媒體的讀者就失去閲讀到最佳效果的樂趣了!
2. 策展人的功力有限。把影像放大到超過其原本功能的尺寸,可見策展人有把新聞攝影作品混為藝術攝影作品去推銷的意圖。把真正新聞工作者的心血當作商品去娛樂觀眾。影像放大了並不等於多些人可以看到。而且過大的尺寸,反而把影像的內容減弱!
3. 把相片 photograph 溶入文字介紹、周邊平面設計,其實已把它們變成地位較低的顯示 display / artwork!觀眾在欣賞時因為沒有框架限制視缐,無意中周邊的一切文字設計都會被視為作品整體的一部份。這樣去欣賞一幅作品已不再客觀。也正是這道理各大美術館及畫廊都會讓展品有中性的背景及空間,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來因素影響作品創意的原整性。當然,相片放在報章雜誌上也一樣有平面設計及文字的配合。但不同的是在這情況下有編輯去把關。大家又知否相片在文章的安放位置也是一門學問呢?
不談展出作品的質素,單看以上三點就已令這次「世界聞名的 World Press Photo Exhibition」 打了一個折!
Good points! Thanks to let me rethink!
I prefer having more high quality audiences than artists. Now is 'Bad Tast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a photograph is the image. the picture can speak a thousand words, if it need words to say it, except time and place, the picture itself is lacking the story telling ability. reportage is reportage not art. look at the pixture outside sogo very very big. but what kind of image is it?
Agreed! The problem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post 80's) is the border not exist anymore. Everyone searching for a 'better' paid status in their profession and forget they own position within the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