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決定時刻’ 還是 ‘聽從感覺’? – 上

之前寫了一段有關 Henri Cartier Bresson 的 post,內容提及一向被人’神話化’的 ‘決定時刻’ 拍攝理論之立足點。今回也希望繼續探討拍攝時我們是憑什麼去決定食指按下快門的一剎那。

‘決定時刻’這四個字其實任何時候都存在。因為無論任何時刻,只要將有進一步的行動,便需要作出決定,那個時刻自必然是’決定時刻’!

攝影這種利用光學,化學 (菲林拍攝) 或電子 (數碼拍攝) 科技去創作的媒體也分多種類別。風景、人物、商業、街拍、天文等林林總總,在拍攝時都有不同的考慮條件。

就以風景攝影為例,一般離不開的拍攝條件是拍攝地點、時間及當時天氣。當光線達到一定的理想效果便要開始拍攝。為什麼是 ‘一定理想的效果’ 而不是 ‘最理想的效果’ 呢?因為大自然變幻莫測,下一秒鐘天氣如何變化誰也不能肯定。所以當各樣條件接近理想時我們便要開始拍攝,以免後悔!整個由構圖至拍攝的過程需時較長,而拍攝時的態度也較為理性!很多時候建築物 architectural 及室內設計 interior design 的拍攝也面對同一限制條件,當然如何利用拍攝角度去突出設計內容也非常重要,但不在這題目討論範圍。

商品或商業攝影的拍攝決定反而比較簡單,除非是要利用如高速拍攝等特殊效果外,相片內的絕大部份原素都早於拍攝前都已準備妥當,如果是影樓內的靜物 still life 拍攝,最重要的便可以說是燈光了。整個拍攝過程都是控制在已計算範圍之內,所以談不上什麼 ‘決定時刻’ 或是 ‘聽從感覺’ !

在拍攝環境及其他客觀內容都不能全面控制如 街拍抓拍 時,決定把快門掣按下的因素相比下就較為複雜。下回再跟大家一起討論!

Likes(0)Dislikes(0)

找到題材的攝影師 – Edward Burtynsky

今天在 The Annenberg Space For Photography Blog 看到 Edward Burtynsky 的作品。在他的網頁及其它網站的介紹中,得知他從小便對工業發展帶來的影響特別敏感。而早二十年前他已開始拍攝以 Manufactured Landscape ‘人造地勢’ 為題的作品。由於他的題有喚醒對環保關注的作用,所以在二零零五年榮獲 TED 有關推廣可持續發展的大獎

在他的作品中,我最為喜愛的是在他鏡頭下印度旁遮普邦的拆船行業專輯,其次的便是那輯以廢棄汽車輪胎為題的 ‘人造地勢’ 作品。

雖然 Edward 的作品水平很高,但其實我之所以介紹他,主要是想說明就算當攝影的題目看似重複及沒有新路向的同時,只要你能找緊一個微細 (並不代表微距) 的題目,便可發展出一種風格。

希望這個 post 能幫助新一代的攝影愛好者 (其實也是寫來提醒自己)。

你今日又搵到未?

Likes(0)Dislikes(0)

National Geographic 特寫 ‘水’ – WATER

美國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國民地理雜誌四月出版一期以 ‘水’ 為題的月刊,大家也可從製作的不同角度領會到一本成功雜誌背後工作人員付出的努力。希望大家除了看好的相片外,更能了解由構思到實行的重要性!

好的相片可以令雜誌增添魅力,反過來說差的雜誌,更好的相片也幫不了!

可能有些人會說:人人都知阿娘 (阿媽) 是女人! 如 National Geographic 般有足夠本錢就當然會做得好啦! 但女人又是否必定是阿娘呢?

各位編輯先生小姐們,你地今日又做好本份未呢?

Likes(0)Dislikes(0)

連丘吉爾都氣得想把他吞下的人像攝影大師 – Yousuf Karsh

以下這張相片大家可能在不同的攝影刊物見過但不知道攝影師是誰。又假設閣下有英國的朋友,他或她 一定見過這張相片。

Yousuf Karsh 這個名字在很多攝影愛好者的腦海中都可能比較陌生,但他在人像攝影方面的成就及地位是難以被取代的。

以下是翻譯自 Karsh 對這張相片拍攝的描述 (原文在此)。

拍攝丘吉爾這張相片改變了我的一生。雖然在完成拍攝後我知道這是一張重要的作品,但我發夢也沒想到它會是攝影歷史上最廣爲印製的一張作品。一九四一年,當丘吉爾訪問過美國的華盛頓後便來到加拿大首府渥太華在下議院發表演說。當時加拿大總理 Mackenzie 要請我到場為 Churchill 拍攝。我在早前一晚已在演講者休息室準備好燈光及相機。演講過後總理先生親自倍同丘吉爾及他的隨行人員進埸。當我亮起拍攝用之燈光時,有點感到意外的丘吉爾便問過究竟:這是什麼一回事呢?當時看來沒有一位在場人仕有膽量向這位政壇巨人解釋!我也只好膽怯地向他解釋:爵士閣下,可否容許我在這個歷史的重要時刻為閣下拍攝一張相片呢?他望了我一眼後又問了一句:為什麼沒有人通知我?這時他的隨行人員都冷笑起來。這當然對我幫助不大。

這時丘吉爾點起一枝雪茄,不經意地吹了一口煙後說:你可以拍一張!由於那根雪茄實在太特出,所以我特地拿起一個煙灰缸過來希望他把雪茄放下。但他沒有理會。我於是乎走到相機後面,確保一切可隨時拍攝。之後我便等待。丘吉爾也不太理會我似的繼續大力地抽他的雪茄,如是者等了一會,我便恭敬地上前一邉說:對不起,爵士閣下…一邊用手把他咀上的拔掉!

當我返回相機後面時,他已面紅耳熱得想把我吞下。我就在這個時刻把快門開關按下!

這張相片也成為了 Yousuf Karsh 最出名之作。

一九二五年從亞美尼亞逃避戰火,這個當時十七歲只略懂些少法語的小伙子隻身來到加拿大這個當時充滿希望的新世界。幸好他的叔叔 George Nakash 在加拿大生活,令 Karsh 能在陌生的地方成長過來。由於 George 是一位攝影師,所以 Karsh 便開始了學習攝影的生涯!在加拿大跟叔叔學習了一段日子後,他又到了美國的波士頓跟名攝影師 H.Garo 學師。這也為 Karsh 打好了良好的攝影基礎。

大家想看多一些大師的生平、每張作品的製作過程或因由及訪問片段,可點擊這連結

有一點要表揚 Karsh 的,可能因為他是由學徙做起而且深得師傅教導,所以到他晚年時每年都從有關攝影的院校招攬畢業生作為他的學徙!

我們香港的攝影大師,你今日又做咗未呀?

後記:
在三十年前我的一位恩師,黃有仁先生,已跟我提及 Karsh 及丘吉爾的故事。當年剛創業的我同一般年輕人一樣只懂追求技術上的進步與突破,而忘記了如何去利用與被攝者之間的互動使最後得到更完美的結果。我走了三十多年攝影之路之後才開始明白個中道理。我真的希望有朝一日我拍攝的每一張人像作品都是被攝者性格的伸延!

Likes(0)Dislike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