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業攝影師這一陣子面對的問題 – 困獸鬥 – 1!

轉眼之間入行已三十五載。香港商業攝影這一門主要依靠「技術」(為什麽沒有藝術的份兒呢?容後再談)的生意在香港可能已進入「黑暗期」!把目前這個行業面對的境況形容得如此恐怖是否有點過分呢?那就請先讓我跟大家分析以下幾個點子。

首先大家 (甚或商業攝影界的同業) 可能會問為何我會定性香港商業攝影是一門「技術」主導而非「藝術與技術」的行業競!原因非常簡單,在藝術世界裡創作者 (在此暫定為攝影師) 並沒有所謂的客戶更沒有必要適應社會的潮流以求生存。反觀商業攝影這個名詞已說明了攝影師主要的工作是利用攝影技術為客戶的服務或商品利用影像的效果再配合文字及其它創作賣點令有關商品在市場上作出有效的宣傳。而在整個工作流程中還有很多其它工作單位穿插其間,其中不乏如創作總監、美術指導等美術工作者一起合作才能把廣告作品完成!絕大部分攝影師都只是按設計所需把工作完成。如果他們真的有加入一些美學原素的話,那些可能只是英語所說的 ‘Artistic approach’ (美學取向) 或 ‘Style’ (風格) 罷了。

曾幾何時六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中這二十多年,香港的商業攝影技術確實是亞洲 (不包括日本在內) 中水平最高的城市。這是因為香港在植民地式的管治下,英語水平相對其它城市或國家為高。有志到亞洲發展的外地攝影師及創作人都很自然地聚集在地球這個小點上。再加上當時香港扮演著中國大陸對外大門的角色,所以無論在廣告或公關推展上都非常追貼世界市場。在那些電腦技術還未成形的日子裏,要達到某種視覺效果攝影師便要搞盡腦汁去完成任務。優秀的拍攝技術便是如此培養出來。這種優勢一直坤延到九十年代初,由於九七年的不明朗因素令不少無論在技術上及生意經營上都已成熟的商業攝影師移居海外。雖然當中亦有不少在多年後回流再建立事業但模式及地位都要重新適應,遊戲規則也大為不同。

電腦的普及化對人類來說可以是一把雙刃刀。它一方面幫助人類把從前要花很長時間及大量金錢的工序在非常短之內完成,這連帶製作成本也大為降低。但另一方面正因為從前一些得來不易的功夫突然可以在低成本下能大量複製,人類便開始忘記思考及工藝的原創價值。現在香港的商業攝影已到了一個無 Photoshop 不歡的境地!以下給大家分享一段小弟十多年前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時,拿著 portfolio 與一位當地大型廣告公司創作總監的對話。當他看過我的相片後 (很多是在大片幅相機內做 in-camera masking 之 mood shot) 他帶有一點感嘆的說;從前指派美術指導到影樓拍一張洋酒廣告,比喻說內容是一枝酒加一只半滿的酒柸在白色背景紙上。在從前的日子,美術指導會跟合作的攝影師相討客戶的要求而最後拍出無論光線、位置 (包括將來刊登時版面上文字位置) 及角度都接近全美的相片出來。但現在呢?美術指導弄了一整天帶回公司的是單獨的酒瓶、單獨的酒柸、沒有酒的酒杯、白色背景的相片檔案多張,到美術部才合成為一張原先需要的相片!為什麼呢?原因有二!一是現在營商環境比從前差,行業間競爭也越來越大。所以無形中廣告公司為滿足客戶的心意便用所謂最安全的拍攝方法,客戶日後要如何更改任何東西的位置也可!二是新一代的美術指導對受薪的工作 (個人作品除外) 沒有信心,日積月累客戶便從創作人手上把本為專門學問的創作奪走!

商業攝影師在這種工作氣氛中又怎會有進步的空間呢?沒有創意上的突破又那有機會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呢!至於技術方面由於大量依靠電腦合成影像,拍攝時的精密性及原創都慢慢地被天馬行空的後期製作所取代。商業攝影師的地位便成為修圖師的材料提供者了!現在香港一些大型的廣告製作流程已是先選修圖師,再由修圖師選擇能配合他們工作流程的商業攝影師去做拍攝這個變成機械性的動作!

新一代或入行沒多久的商業攝影師未知有沒有想過從前要拍攝一包香煙的包裝廣告宣傳照,最起碼的是煙包是由廣告公司在其美術部 (俗稱畫房) 用打稿或手繪製成而不是客戶從店舖貨架拿下給攝影師拍攝。再在後期利用 Photoshop 把大量生產時的瑕疵修飾!以萬寶路這個品牌為例,相信很多攝影師都拍過他們特別為廣告拍攝而製作的超大比例煙包及香煙 (連煙咀的花紋紙都是從英國運來的) !行外人會問為什麼要造大幾十倍的道具去拍呢?原因一是希望在拍攝時能用盡大片幅鏡頭的景深,使最後影像每一個重要部分都清楚展示。二是先前提及的瑕疵,就算造工有多好在道具上是一定有瑕疵的但由於道具的比例超過最後使用尺寸所以這些細少的瑕疵在縮小後便不易察覺!

新科技能使多種工程省卻很多時間,但同時間令精於計算的香港人在有意無意間把商業攝影的水平拖垮。加上世界資訊近年發達,一些如中國內地從前未跟世界水平接軌的地區在短短十數年追過上來。至於其它亞洲國家,由於它們各自有提升國民生活水平及創作文化的政策。現在的廣告及商業攝影的水準跟西方標準已非常接近!究竟這些國家做了些什麼決策令本土的創作人 (包括商業攝影師) 在有利的環境發展呢?下一回繼續跟大家探討!

Likes(0)Dislikes(0)

是她也是你和我 – 不平凡的業餘攝影師 Vivian Maier 1926-2009

Vivian Maier 一個沒有多少人認識的名字。她的作品某程度上追得上攝影大師 Robert Frank!雖然作品沒有 Eugene Smith 的細緻,但以一位自學的業餘發燒友來說以經殊不簡單了!

Vivian Maier 可以說是一位現代典型西方獨立女性的代表者,紐約出生的 Vivian 一生追求自我的生活方式。喜歡旅遊的她曾帶著相機穿梭於歐洲,北非及亞洲之間。直到她在芝加哥安頓下來任職保母,她的隨身行李都是她拍攝的底片及一些被攝者跟她的談話錄音帶!Vivian 一直利用工餘的時間在芝加哥街頭獵影。

據說她的晚景並不如意,幸好幾位曾被 Vivian 當保母時照顧過的小朋友在五零年代合資為她買下房子及負擔她的日常開支。可惜的是他們不知道 Vivian 把她一生中大部份拍攝得到的相片及底片收藏在一家如我們今天的 ‘迷你倉’ 的地方,而倉庫主人因 Vivian 欠租而把儲存的所有東西賣掉!這批為數多達 100,000 幅的底片 (部份未曾沖洗) 便從此離開 Vivian 了。直到 2007 年在一次拍賣會再次曝光!

2008 年不幸地她在冰雪中跌倒傷及頭部,自此便長臥病牀至 2009 年 4 月 21 日離世,終年八十三歲。



今次介紹 Vivian Maier 並不是要深入了解她的一生 (相信荷里活有一天會用她的經歷拍成電影) 或探討女性攝影師的內心深處!我想帶出的是希望大家能在欣賞她的作品的同時能意識到只要勤力,任何一位默默地為自己興趣付出的人都會有所成就。雖然未必名成利就但心血是不會白花的!

咁又要問大家一句,你今日有冇影相呀?

 

ps. 大家看看 Vivian 以下這張照片跟 David Alan Harvey 的 Cuba 作品是否不相伯仲呢?


Likes(1)Dislikes(0)

非凡 – Larger than life – 非一般平凡 (上)!

十一月九日傍晚放工回家途中,在報欄看到一幅宣傳海報;

海報是預告將在十號出版的 雜誌 Time Out Hong Kong 的內容。而今期專訪是介紹香港十七位 ‘頂尖’ 藝術家及攝影師的一輯主題作品 – 他們眼中的香港。可能是職業病的原故,我一眼已被 Mr. Stanley Wong (筆名又一山人) 及他那部 8 x 10″ 相機吸引着。真希望可以第一時間翻看內容!

十號終於在報欄買到這本英文雜誌。一心希望能從中學到更多由 ‘大師’ 級人馬分享的經驗,但得來的卻是一點失望!

在未深入探討問題之所在前,我希望大家能先花一點時間詳細閱讀這期 Time Out Hong Kong 的一編訪問文章 ‘Larger Than Life’  (原來我本可省回一份早餐錢; $18 – 在網上可以免費閱讀)!

大家可到此仔細閱讀 (大家要留意的是內容,不是文筆及用詞)!

我會在下一個 post 說明失望的原因!

Likes(0)Dislikes(0)

Henri Cartier Bresson 的作品及風格是否歸類 ‘紀實攝影’?

在上一個 post 我對 ‘紀實攝影’ 定義的看法! 上我提及 ‘紀實攝影’有重新定義的需要,更在文中以幾位世界知名的攝影師作例子。

網友 Lordcolus 在其 comment 提及 Henri Cartier Bresson 自己本人也不認同被歸類為 ‘紀實攝影師’!這個說法有很大可能是受 Bresson 晚年的一種想法所影響。因為正如他的現任妻子 Martine Franck 在一次為美國紐約當化藝術的訪問中提及 Bresson 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人生觀。足以令其作品在不同時段有著不同的風格!

如果大家有看過 Bresson 的成長歷程,應該知道他年輕時是學習繪畫的。後期才在攝影上發展。無論是當他在服兵役時(他的工作是負責攝影及紀錄片拍攝及製作)或在戰後他都是利用攝影把當時的實況紀錄下來。二次大戰後他在中國大陸協助紀錄片拍攝的同時也在不同的情況下拍下很多珍貴的紀實相片。

而他在中國這些日子所用的名片都是註明是記者,

所以從工作性質及作品用途看 Bresson 都是紀實攝影師一名。但我想 Lordcolus 的看法也並非沒有原因。Bresson 在後期的作品中,無論是他到美國拍攝的作品或是歐洲本地的相片,其實都是以更成熟的構圖及佈局手法去反映不同社會真實的一面。只不過當出版商結集他的作品成書之後,他的拍攝手法便成為一時之間的熱門潮流。

直到他的晚年更重拾少年時的藝術方向,再次享受繪畫的樂趣!

Likes(0)Dislike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