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令我想起 ‘荒木經惟’ 的相片

在台北的行程中,有機會乘火車到著名的 ‘九份’ 走了一趟!在旅程中拍下這張照片;

這張相是在由 ‘台北車站’ 到 ‘端芳’ 站旅途中拍攝得到。由於拍攝時相機是放在大腿上拍攝的。那種 ‘好像在偷拍’ 的感覺是跟電影 “東京日和”  裡男主角在地下鐵車廂內 ‘偷拍’ 睡著了的乘客一樣。

而 “東京日和” 這部電影正是描述日本另類攝影家 荒木經惟 先生跟太太的一些經歷!

我十分喜愛拍攝這類 ‘小品’ 的相片,雖然很多同好都認為這類作品拍攝時比起其它如運動、人像等都較為容易又沒有挑戰性,但其實要從平凡的材料得到一張滿意的作品是對作者一個極大的考驗!

Likes(0)Dislikes(0)

旅遊攝影淺談-4

今年的七月份公私兩方面都比較忙碌。除工作緊迫外更在短短兩個多星期間跑了一趟上海世博及到台北作了一次五天 ‘自由行’。

這次跟大家分享的一張相片是在台北外圍 ‘九份‘ 拍攝的。相信大部份愛好旅遊及攝影的朋友都曾到過這個由台灣名導演侯孝賢一部作品 – ‘悲情城市‘ 而發掘出來的小區。不過正因為知名度提高了,旅客的增加帶動這個平實的採礦小區走向商業化的道路。同時跟其它有歷史文化的景點一樣 ‘九份’ 已 ‘很難’ 找到惜日的味道!所以這次遊覽,並沒抱多大期望。

這張相片可以說是我在 ‘九份’ 拍到最為滿意的一幅!  地點是 ‘老街’ 之下的 ‘輕便路‘,其實這間屋一點也找不出 ‘九份’ 的影子。我之所以站在路中央十多分鐘,正是被那條黃色水喉吸引著。就是因為這簡單的一條線便把整個畫面平衡下來,當然右手面的生鏽鐵線也起了輔助的作用!。我想這並不單是一個平面上的幾何構圖,而是一個有移動性及有向性的佈局。再加上畫面內有很多不著眼的細緻內容 (如那此生長在基石上的青苔及地衣) 令這張相片在適度的放大後能顯示出不同物料的質感!就好像中國水墨畫利用不同乾濕度的畫筆在紙上作畫所產生的效果一樣。

很多到過 ‘九份’ 的朋友可能沒有留意到這條 ‘輕便路’,這也是著名旅遊點拍出來的作品總是大同小易的原因。我們都被景點的主題遮蔽了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心中早已認定的景物而忘記了一張喜愛的相片並不一定是什麼名山大川,而可能是周邊的閒情小品!

正如先前也提及,到旅遊景點如果找不到好的題材,大家可以多走幾步,可能會有所發現!

Likes(0)Dislikes(0)

是 ‘決定時刻’ 還是 ‘聽從感覺’? – 下

上回跟大家提及在拍攝 風景商品 攝影時,由於要在種種主觀及客觀因素下拍攝,所以 ‘決定時刻’ 及 ‘聽從感覺’ 的攝影態度都不會左右到按下快門掣的剎那動作。

至於在 街拍 或 抓拍 攝影,情況就大有不同。因為這些拍攝無論是場地、時間、內容、相片中人與物的互動以至構圖以外的一切都在不定的變化。這些條件有很大的機會在某一剎那各自到位,把拍攝到一張完美或接近完美相片的可能性提到最高!

如果是這樣的話,豈不是正符合坊間所說的 ‘決定時刻’ 嗎?這個說法以我的見解則認為並不完全正確,主要是拍攝者是否真的洞悉那一瞬間是 ‘真正的決定時刻’?所以有經驗的拍攝者都會在各種條件 ‘差不多’ 達到最理想時開始拍攝!正如上半部 post 上 blog 後,同好 Ha-r-bin 君在 comment 中提及到的…一連串決定時刻…一樣,攝影師很多時候在菲林沖妥或數碼相片檔案從記憶咭 ‘抄’ 到電腦後才再仔細地找出真正一張所謂 ‘決定時刻’ 的作品。

不過這樣又引申到另一個問題。假設在同樣的客觀環境下,是否所有在場的攝影師都會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分秒按下快門掣去捕捉同一 ‘刻’ 呢?我想除部份體育運動攝影外,攝影師在 街拍 時很少有機會同一時間拍攝同一時刻。因為每一個人對完美的看法都各有差異。

這種差異,我想主要跟每個人的年齡、背景、資歷、等等的不同而令無論在構圖、佈局、甚至曝光取向都有不同的選擇!簡單來說,這些選擇就是拍攝者對現場景物的一種 ‘感覺’。如果我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所謂的 ‘決定時刻’ 便取決於當時那種 ‘感覺’ 是否符合拍攝者的要求。這正也好解釋在 Charles Rose 跟 Bresson 的英語訪問中, Bresson 提到那時按下快門時,都是一種 ‘感覺’,他也說明不是 ‘一拍即中’!其實 Bresson 所講的 ‘感覺’, 會否就是他少年學習繪畫時培養成對美學的一種反應呢?

如果是的話,我們又是否一定要先學習一門如繪畫般的視覺藝術才成呢?我想未必一定要固定在某一藝術形式之上,其實要培養對事物的 ‘感覺’,聽一首優美的樂曲,看一編生動的文章,念一首有意景的古詩,看一部感人的電影,都可以幫助刺激我們的思維,令我們對表達這些 ‘感覺’的形式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認為無論是主張 ‘決定時刻’ 或 ‘聽從感覺’ 去拍攝作品,最重要的不止於對技術的認識,而時從多方面吸收不同的表達技巧,提高自我對各種藝術文化的認知。這時自我的審美能力及個人風格便會暫趨成熟,當完美的景象出現時,只要有相機在手,大家便自然會在那一刻把快門按下!

一如以往,請問你今日有沒有被某段音樂所感動呀

Likes(0)Dislikes(0)

是 ‘決定時刻’ 還是 ‘聽從感覺’? – 上

之前寫了一段有關 Henri Cartier Bresson 的 post,內容提及一向被人’神話化’的 ‘決定時刻’ 拍攝理論之立足點。今回也希望繼續探討拍攝時我們是憑什麼去決定食指按下快門的一剎那。

‘決定時刻’這四個字其實任何時候都存在。因為無論任何時刻,只要將有進一步的行動,便需要作出決定,那個時刻自必然是’決定時刻’!

攝影這種利用光學,化學 (菲林拍攝) 或電子 (數碼拍攝) 科技去創作的媒體也分多種類別。風景、人物、商業、街拍、天文等林林總總,在拍攝時都有不同的考慮條件。

就以風景攝影為例,一般離不開的拍攝條件是拍攝地點、時間及當時天氣。當光線達到一定的理想效果便要開始拍攝。為什麼是 ‘一定理想的效果’ 而不是 ‘最理想的效果’ 呢?因為大自然變幻莫測,下一秒鐘天氣如何變化誰也不能肯定。所以當各樣條件接近理想時我們便要開始拍攝,以免後悔!整個由構圖至拍攝的過程需時較長,而拍攝時的態度也較為理性!很多時候建築物 architectural 及室內設計 interior design 的拍攝也面對同一限制條件,當然如何利用拍攝角度去突出設計內容也非常重要,但不在這題目討論範圍。

商品或商業攝影的拍攝決定反而比較簡單,除非是要利用如高速拍攝等特殊效果外,相片內的絕大部份原素都早於拍攝前都已準備妥當,如果是影樓內的靜物 still life 拍攝,最重要的便可以說是燈光了。整個拍攝過程都是控制在已計算範圍之內,所以談不上什麼 ‘決定時刻’ 或是 ‘聽從感覺’ !

在拍攝環境及其他客觀內容都不能全面控制如 街拍抓拍 時,決定把快門掣按下的因素相比下就較為複雜。下回再跟大家一起討論!

Likes(0)Dislike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