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傻瓜機’- 6 / 半天賞葉遊!

每年一到這個季節,很多愛好攝影的朋友便帶齊裝備到國內或外地拍攝秋天落葉的美景!經濟環境較富裕的可能會到北美洲拍攝紅葉,行程較方便的可到日本及韓國自由行。當然我國名山大川多不勝數,很多拍友更自駕旅遊拍攝!
除經濟考慮以外,時間相對是更為重要。終日為口奔馳的打工仔並不是隨意可放假外遊拍攝!

今日又借 ‘不是傻瓜機’ 的題目分享一下我昨天的 ‘赤柱落葉拍攝半日遊’!

雖然香港沒有如加拿大的紅葉景色,也沒有九寨溝的七彩礦物湖供攝影愛好者拍攝。但原來普通的一堆落葉都會變得非常吸引。如上面的一張作品,它們只是山邊一片小平台聚積的一堆枯葉,天然的形態及柔和的色調編排實令人睇得興奮。接著下面的一張我題名為 ‘Mini-Landscape 迷你地勢’ 的形成就更為特別。

體積細小的落葉,無心插上的一節樹枝再加上水泥護土牆的紋理,便成了一幅 ‘星夜下山丘上的小樹’ 圖畫!我認為這些效果都不會比在外國名山大川拍攝得到的差!

所以未能抽空外遊拍攝的朋友,大可利用半天假期,花十多塊錢到郊外走一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至於器材方面,以上兩張作品都是用手機拍攝的!

一個小提示:拍攝時間一定是在早上。不是因為太陽光線的效果或角度,而是要趕及清道夫開工前完成。否則有更好的光線但沒有主角心機都是白費的!

Likes(0)Dislikes(0)

三位大師各有風格,但又同時有相類似的作品!是雷同、巧合、還是市場需要!

前言
這一年間多留意了不同類型的攝影界別。其中發現很多時候 ‘Fine Art Photography’ ‘藝術攝影’ 都跟商業畫廊及拍賣場連上關係!那麼 ‘藝術攝影’是否商業攝影的一種呢?而我們看到那些出自 ‘Fine Art’ 攝影師的作品內容又有多少是受市場主導呢?雖然沒有準確的答案,但也想在此嘗試分析一下!

在很多不同的場合,都遇上很多以 ‘藝術家’ 自稱的攝影師。以 ‘Artist’ 這個名詞作為自己工作類別的稱呼我是接受的,因為他們都是藝術工作者。就跟在廚房裡面工作的 ‘廚子’ 一樣,正如 ‘廚子’ 不一定是烹飪大師一樣,藝術工作者未必一定是 ‘藝術家’! 反正能否成為一位 ‘藝術家’ 是由觀賞者去定段而非單靠作者自誇。

在成立這個 blog 以來,我每一次落筆時都抱著學習的心情去跟大家提出及探討一些與攝影有關的題目。在每一次完成編寫後,無論我的立場是對或錯,我都能夠在這些題目中通過返覆求證及與同好討論分享,而更令我對攝影這門集科技與美術於一身的視覺表達工具有深入的理解及更接近自己未來要走的方向。

分類
‘藝術攝影’ ‘Fine Art Photography’ 是一門很特別的攝影分類。原因是要界定何謂 ‘Fine Art’ 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一向被視為紀錄現實工具的攝影要變身成為畫家手中的畫筆實非易事。

要將 ‘Fine Art’ 作一個簡單的定義非三言兩語,也非我能力範圍之內能分辯過來。但我想也可以試用反証法去了解 ‘Fine Art Photography’ 大約是什麼一回事!雖然 ‘Fine Art’ 我不能把它定義但我知道什麼是 ‘Applied Art’:一切利用設計及美學去完成或製作出實用的東西!有創意又實用的傢俱及建築物便是其中例子。我曾經介紹過的 Eugene Smith, Henri Cartier Bresson 及 Yousuf Karsh 的紀錄及人像攝影便必定是帶有 ‘Applied Art’ 味的紀實攝影作品了。反過來說 ‘Fine Art Photography’ 可能就是指一些未必有特定功能,但有美學及觀賞情趣的攝影作品!

至於藝術與商業之間的相互關係,今次便要借助幾位攝影大師的作品去試作討論。

這三位在藝術攝影界中各有其知名度;

他們是作品可以賣到天價的德國藉大師 Andreas Gursky,

原藉烏克蘭專注環保題材的加拿大攝影師 Edward Burtynsky,

及現在旅居香港善於表達文明人類生活在狹窄空間的另一位德國裔攝影師 Michael Wolf

他們三位如果以作品出售價格作先後之分的話,就應該以 Andreas Gursky 為三位之首。

簡介

假若大家二零零九年七至九月有參觀過在尖沙咀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展出的『路易威登:創意情感』 ‘Louis Vuitton: A Passion For Creation’ 大家應該見識過 Gursky 拍攝的四幅超大的 (89″ x 240″) ‘上海一級方程式賽車組相’ ‘F1 Boxenstopp I – IV‘!而他在拍賣市場上最為人觸目的可以算是在二零零七年五月以三佰萬美圓成交的作品 ’99 Cent II’,使他成為作品價格賣得最高的 ‘在世攝影師‘!

Edward Burtynsky 雖然比 Gursky 還要年長,但在攝影展覽及宣傳上就未及 Gursky 來得頻密。 Edward 這麼多年來的作品都較多環繞著地球資源及環保訊息。他的時代觸覺比較強,就好像早前的 BP 漏油事件,他已在很短的時間內到達災場拍攝,展出及發放有關文章!

至於出生在德國慕尼克的 Michael Wolf,分別在美國及德國完成學業。過去十多年都集中精神在香港及中國不斷地拍攝以地貌及文化沖擊為主題的作品。而大部份作品都集結成書,先後出版的有; Maloche: Leben i’m Revier (Living conditions in a coal mining town in the Ruhr area of Germany) 1981, China in Wandel 2001, Sitting in China 2002, 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ichael Wolf 2003, Hong Kong Front Door Back Door 2005, Hong Kong Inside Outside 2009, Tokyo Compression 2010。

分析

我選擇這三位攝影師的原因是他們年紀、學術背景都非常相近。雖然在風格上都各有不同。但奇怪在他們三位亦有十分相似的作品!

Andreas Gursky

先看 Andreas Gursky 在 2009 年出版的作品集 Andreas Gursky: Works 80-08,大家從中可看到他早在求學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他早期的組相 Desk Attendants 至成名後的作品系列;

大家在觀賞 Gursky 作品的演變時可感覺到他朝更大型及更複雜的效果進發!例如我在零九年與香港三十五攝影研究會合作的分享講座 ‘相片密碼’ 中嘗試解讀 Gursky 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的 ‘上海一級方程式賽車組相’。當日未有探究的是在相內每一隊賽車後勤人員甚至是觀眾都是先分多次拍攝後期才合成為一張超細緻的作品,其中有些影像甚至不是在上海現場拍攝的!

其實早於他創作 ‘巴林 F-1 賽車跑道’ 中的賽道已是利用電腦把不同的地勢合成過來的。看來 Gursky 的作品已超越了 ‘相片’ 這個名稱了。收藏者可能已把它們視為視覺藝術作品的一種!

Edward Burtynsky

跟著我們看一看 Edward Burtynsky 作品的風格及創作方向。從小就接觸攝影的 Burtynsky 在離開校門後便開始他以工業與大自然之間的衝突為題材的攝影路向。其中較為早期的作品集有 ‘Mines’ 採礦 及 ‘Homesteads’ 家庭式農場。

從此 Burtynsky 就朝著這個大方向發展,其後發表的 ‘Railcut’ 鐵路線 及 ‘Quarries’ 採礦場 更訂定他的環保地位!

當然少不了的是在題材中加入中國原素,他近年完成了一輯以中國工業為對象的 China – Burtynsky。

Burtynsky 最新的環保作品當然是現時話題最熱的墨西哥灣 BP 漏油事件。

不過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就是 Burtynsky 在 Bangladesh 孟加拉紀錄拆船業作品中的 Polaroid 寶麗來 Type 55 即影即有 特別版的黑白作品!


Michael Wolf

那 Michael Wolf 的作品風格跟以上兩位又有何分別呢?雖然他們都來自歐洲文化 (Burtynsky 雖然是加拿大人但本身是烏克蘭裔),但最初的風格都有所不同。讓我們看看 Wolf 1982 年的 thesis 畢業作品 ‘Maloche Leben im Revier’  (在德國 Ruhr 區煤礦小鎮的生活);

不過很快, Wolf 便找到他拍攝的天堂 – 亞洲。在 90 至 2000 年他不斷亞洲嘗試不同的拍攝主題,從中國街頭的破椅到普通的 ‘老百姓’!配合出版及展覽令 Wolf 在界別中建立一定的地位。以我個人的看法,西方的觀眾對中國的一切由民生至藝術都十分受落,形成這類紀錄式的作品有一定的 ‘市埸’ 位置。返之我們生活在中西之間的香港人就不覺得有什麼希奇!


不過多元化的 Wolf 不止於這些作品!他最近剛出版的新作 Tokyo Compression ,把東京地鐵內的乘客受擠壓的心情拍攝下來!

巧合?

看過了三位大師的作品,毫無疑問他們各有不同的風格,但跟今次的題目是否不大配合呢?他們巧合或雷同之處又何在呢?

跟大家玩一個遊戲,以下三張作品大家又能否辨別出是那位大師之作品呢?


答案是 A = Gursky, B = Burtynsky 及 C = Wolf。

當我發現幾位大師都有不止於一張作品相類似的創作時,確是有點摸不著頭腦。於是嘗試作較深入的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可能已超出原先題目的範疇。

從三位大師由出道至現今的成就,大家都應該感受到他們對  ‘人類生活環境’ 的觸覺。 Gursky 那種由最初以簡單空間的創作,以至後其的大型併貼、 Burtnysky 從一開始便喜歡的 ‘人為地貌’、以至 Wolf 的 ‘有限空間’,各自都能清楚的利用影像把訊息傳達。不過在選題目的方向上便略有不同。當攝影師以某一題目做創作中心時,這個題目可能會間接或直接影響他的作品在 ‘藝術世界’ 的地位。我所說的 ‘藝術世界’ 可以說是那種與商業營運掛勾的,連繫於市場認受性的藝術市場!

從 ‘題目’ 的選取大家都會發現三位大師最早期的作品都是圍繞著一些較為 ‘小品’ 的內容;Gursky 的辦公室小景、Burtynsky 的家庭式農莊地貌、Wolf 的中國街頭破椅等等!我們都可以見到他們尋找自己創作方向的過程。而他們不斷的努力創作在市場上也起了一定的影響,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市場的回應。我想那些代表他們三位的畫廊代理都會不停的反映作品的認受性,希望能在不影響個人風格及作品質素下能多創作適合收藏者題材的作品。
這樣也令三位的取材更有認同感及更國際化; Gursky 的世界地貌、 Burtynsky 的 Manfactured Landscape 及 Wolf 的 透明都市 Transparent City。
我相信市場上的需要是歸一的,作品題目越受關注,認受的程度會越大。於是在某一點上,’人口密度’  及 ‘生活環境’ 便成為熱門題材之一,所以三位大師都不約而同下創作有關的作品!

結論

從這個討論角度看,三位作品的類似絕非巧合,只可能是一種當純藝術創作遇上商業考慮時的一種雷同罷了!

後話

這編分享文章前後寫了差不多一個月。內容只是我對眼前見到的事實作出一類分析,可能當中遺漏了很多論點,這方面希望各位包涵,更希望來文指教。至於藝術作品的市場認受性,我有如下見解:

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留給後世的很多作品其實都是一些受顧作畫的成品。他們很多時候都受顧於宗教領袖或君皇將相,為他們造像作為一些權力顯示或用作留芳百世的工具。既然君皇領袖都熱愛這些畫家的手功藝,即是他們的作品有了認受性,有了認受性便等同作品有了一層 ‘價值’ 的包裝,其他的有錢人自然便會慕名而來  (這正是時下廣告學中的名人效應)。所以藝術作品的商業價值很多時會直接影響一位藝術工作者的成敗!當然藝術家也不一定只為生計或金錢而創作,只不過他們都要先 ‘活著‘ 才能繼續實現理想。

Likes(0)Dislikes(0)

各位大佬請幫幫忙!

原本不問政事的我,今天也翻閱一下剛出爐的 ‘施政報告’!

我主要看的是其中有關香港未來之文化發展一欄。原因是我在吃早餐時聽到特首希望在西九龍文化區發展項目進入決定性的時期能 ‘培育觀眾’!聽到這一句心裡想特首及他的智囊團終於都明白要發展藝術的先要準備。於是乎天真的我就試從政府綱頁刊登的 ‘施政報告’ 尋找更詳細更具體的方向及計劃。

在官方網站下登入 ‘施政報告’ 的全文。但很可惜,只找到以下內容:

文化發展

  • 125.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正進行公眾參與活動,收集對三支世界級規劃設計團隊的概念圖則的意見。管理局將於明年初選定主體方案,作為擬備詳細發展圖則的基礎。
  • 126. 為配合西九文化區的發展,我們會加強文化軟件內涵,培育觀眾,扶掖更多中小型藝術團體。我們已向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注資三十億元,並會用部分基金的投資回報,配對私人及商界捐款,為有潛質的藝術家及團體提供持續發展機會。
  • 127. 為了讓藝術和文化走入社區,我們會在公園、休憩空間及政府辦公大樓擺放新進藝術家、學生或集體創作的視覺藝術作品;亦會優化公共博物館形象、設施及服務。
  • 128. 此外,為方便市民使用公共圖書館服務,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將試行在港鐵主要轉車站設立還書箱,方便市民歸還圖書及資料。

一看之下,原來所謂 ‘培育觀眾’ 只是在千萬文字中第 126 項出現一次的四個大字!既沒有方向,更談不上有任何啟示!之後便是老生常談的說說注資藝術團體!

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政府也好、大企業也好、甚或一些所謂的文化及藝術團體也好,大家都總是把眼光放在成品或成品的製作人身上!其它文化藝術我實在不大懂,但視覺藝術中的攝影我總算略懂皮毛。細心觀察香港政府有關部門除透過藝術發展局資助一些製作,展覽及出版項目外,有什麼動作是從基本做起,有什麼實際行動去培育過真正的觀眾呢!

其實在本港的教育系統下,要小朋友或學生對計分科目以外的任何事物產生興趣是一件十分難之的挑戰。當我們什麼也要與成本效益掛勾時,又有誰會去花時間學習欣賞藝術!

在此我希望有能力的朋友,無論是從事攝影藝術工作還是其它環節都用盡任何機會去把自己認識的傳給新的一代。我們沒有必要不停地培養出世界級的藝術家,但無論是為了藝術文化或只是等大家閒來怡情養性,我們都需要有水平的觀眾!大家要明白;有怎麼樣的觀眾就有怎麼樣的作品。有了真正的觀眾 (軟件) 作為基礎才能支持任何堆砌的場地 (硬件)。有成就的本地藝術工作者才不會流失!

攝影團體們,除舉辦比賽外,請多辦 ‘有水準’ 的展覽;攝影比賽每次只能有一少眾受益,但高水準的展覽或可啟發更多人對這們藝術的興趣!

真希望有一天我們的香港藝術館能舉辦一場真正的攝影展!

請問大家今日睇過幾多張靚相呢?

Likes(0)Dislikes(0)

不是’傻瓜機’-5 / 秋天來了!

這幾天晨早起來確實感覺得到夏天已慢慢地溜走,秋天來了!

近日因為四出尋找拍攝對象,也多接近了大自然。今次跟大家分享的是使用我的手機拍攝的一張 ‘有點秋意’ 的相片!

心水清的朋友一看便會知到相片中的樹葉及果實是放在垃圾膠袋內。所以基本上我是拍攝一袋垃圾,跟各位家中垃圾箱內的不同是這袋是公園內工友剛清理過的落葉。那天早上路經這袋 ‘寶藏’ 時被那片落葉所吸引,再加上那些果實及其它細葉陪襯,一點也沒有刻意安排,便構成了一幅很有感覺的圖像!

大家可能會發現這張未經修飾(外框除外)的相片顏色有點偏藍,那個垃圾膠袋應該是黑色的。這正好是利用手機拍攝是因不能控制其表現而得到的意外收獲!那點點藍色正好帶給觀賞者一點既清涼但又不至冰冷的感覺。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隨時隨地找到有趣的題材。而在器材方面,無論是什麼檔次,都有機會帶來驚喜!

有一段日子沒有問大家了;你今日有冇影到靚相呀?

Likes(0)Dislike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