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大師 Eugene Smith – 當報導影像被扭曲其涵義時,戰後英國大選插曲!

英國現正處於大選之緊張時刻,傳媒在整個過程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各大報章紛紛表態,令選情隨時有變!

其實傳媒的政治立場不單止影響國民對選舉各黨派的偏好,有時也令在前線工作的記者難以用自我的感覺去作報導。文字如是,相片也如是!

今回為大家介紹的攝影大師是美國著名攝影記者 Mr. William Eugene Smith

Eugene Smith 最為攝影界所認知的是他在一九七二年在日本拍攝一輯有關工業水銀污染對一條小城市 (Minamata 水俣市) 帶來的禍害。其中最震撼的一張相片 ‘Tomoko Uemura in Her Bath’ 更令他被毒打至一隻眼睛失去大部份視力。這個 post 之所以沒有轉登 ‘Tomoko Uemura in Her Bath’ 這張相片的原因是 Eugene Smith 基金為尊重受害者家人的意願,也免得其家人再受干擾,已把相片擁有權轉歸 Tomoko 家人,也答應永不再刊登這張相片。

雖然也同是美國 Magnum Photo Agency 成員,但跟 Henri Cartier Bresson 不同,Eugene Smith 的強項是 photo essay 圖片故事,他較多利用一連串的影像去敍述所報導事情發生的始末。其中包括用了三年時間完成的 ‘Pittsburgh’ Project。

不過今次向大家講述的是他在一九五零年為美國時代雜誌 Life Magazine 去英國採訪當年大選的新聞。這份原本是普通不過的差事,最後因為政治立場的差異,令大部份拍攝到的相片被雜誌社 ‘雪藏’ 起來!出於尋真的前題 (也可能是要證明某些立場),英國 BBC 特別製作了一輯名為 ‘The Lost Pictures of Eugene Smith’ 的紀錄片去揭示新聞攝影編輯背後的影響力。

一切就從亞利桑拿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Arizona 的 Center for Creative Photography,Eugene Smith 臨終前送出他所有相片的地方開始。

當我在 Youtube 上找到這輯紀錄片時,發現可能版權的問題,只能在 Youtube 網站內觀看而不能如其它介紹片段似的 embedded 在 post 之內。唯有希望大家登入 Youtube 收看。

Likes(0)Dislikes(0)

我對香港攝影界未來的一個想法!

以下是節錄自我發給一位前輩有關對香港攝影界未來的一個想法。也是到目前為止這個 blog 的方向。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

…不過作為攝影圈一份子的我還是有另一種對推廣這門文化的看法。我也希望能在短短的一封電郵內能與你及其他同好分享。

攝影之所以跟繪畫在藝術上的地位有所不同,除了攝影術是較近期才發明的一種視覺藝術之外,主要是因為它是建基於一種科技之上。雖然戰後這幾十年已有不少之攝影師及其作品得到藝術界的認同,但以香港為例,本地的作品還未被肯定如繪畫般高層次的藝術作品 (翻看香港藝術館有多少次本地純攝影展覽便知一二)!

這現象正與目前香港攝影愛者的數目甚至攝影機出售的數量互相遺背!為什麼呢?是否因為以為自己懂得攝影的人太多,而懂得品評攝影作品的人數太少呢?我們在繪出一個攝影金字塔時,是否把剛入門的攝影師 (無論職業或業餘者) 歸納為最底層的基礎而忽略了欣賞攝影作品但又不拍攝的一群呢?攝影界是否只著眼在製造更多攝影師呢?

我當然認同栽培新一代攝影師之重要性,但我更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培養懂得欣賞攝影作品的人更為迫切。因為沒有這群觀眾,攝影師水評的認受性便被局限在某些前輩的評級上;就象攝影比賽一樣,由少部份人決定其他人作品的非物質價值。如果香港能有多些懂得欣賞及分辨攝影作品的觀眾,他們便能夠對創作者發出更多正面的批評。這些批評便會成為創作者能力的指標,讓他們得到進步的空間。

這也正是我成立個人 blog 的原因; good audiences train good performers!當所有人都跑了上台表演而沒有半位觀眾時,那表演又再有沒有意思呢?

而我想到培養好觀眾的一個方法,便是令到他們懂得如何從創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每一張作品。而最有效就是邀請一些攝影界資深及高水評的前輩去解構他們自己的作品。觀眾看得越多聽到越廣便自然培養到對作品好壞的判斷能力。

以上的見解,都是二零零三年我開始透過不同大小的分享及攝影介紹會得到的一些感受,也是目前工作以外我對攝影的一種態度…

Likes(0)Dislikes(0)

不是’傻瓜機’-4 / 手機拍攝

雖然一位攝影愛好者理論上應在任何時刻都起碼有一部相機在身旁’隨時候命’!但以本人為例很多時候,尤其是上落班,連一部輕巧的 Point & Shoot 也沒有帶在身邊。到遇上一些吸引的角度或景物時便成了無兵師令,唯有記下地點希望改天可帶器材再來拍個痛快。不過這種補救方法不是每次都行得通的,因為可能重訪這地方時一些重要的原素已不再存在,又或者光線隨季節而改變了方位。這種失敗的經驗實在發生過無數次。

其實在這樣情況下我們還是有機會去留下剎那間影像的。因為作為一個百分百的都市人,就算是沒帶相機的日子身上都會有一部流動電話!而以今時今日的普及性,拍攝功能差不多已是流動電話的基本設備。當然電話始終都是用來通訊的工具,鏡頭質素以致解像度都不及現今的 Point & Shoot 相機。不過在有與冇 (影像) 之間我們就只好屈就一吓,起碼都保留到一刻的回憶!

這張相片 (影像比較貼切,因為未必能夠放大作打印用) 吸引我的地方是這道鐵門的鏽蝕令畫面增添了不少質感,加上告示周邊的膠紙容化痕跡及紅色的數字,令只是一個平面上出現的變化增加了不少立體感。右面的邊線就好像給這道門一個身分而左下角的藍色膠紙更發揮了平衡整個構圖的功效!

你今日又影咗未呀?

(上圖是用 iphone 3G 拍的,地點是由公司去吃午飯途中的工廠大廈後門)

Likes(0)Dislike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