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的一條問題 – 攝影技術與攝影藝術的平衡點!

今次要跟大家探討的題目是究竟在非商業攝影中,攝影愛好者在創作時如何及能否在技術與藝術之間取一個平衡。事源最近出席兩位攝影界好朋友在中央圖書圖演講廳的一場題為 ‘寬片幅黑白攝影’ 的攝影分享會。

當晚實為 香港三十五攝影研究會 舉辦的 ‘黑白情懷攝影聯展’ 之壓軸項目。參與分享的講者有 梁家泰 先生及 Stephen Cheung 張益平 先生,兩位都是香港知名之專業攝影師。跟 家泰 計算起來已認識了三十多年,雖然並不算什麼深交但偶有飯局分享工作以外之攝影經驗。至於 Stephen 張益平 則較為熟落,大家既沒有工作種類上的衝突也各自在工餘時間繼續尋找攝影創作的路向。所以這二十多年來時有聯絡互相討論工作以外的攝影經驗。

當晚分享會分上下兩部份。開始時由 粱家泰 先生跟衆參與者講述他如何利用特別的 6 x 12cm 片幅去創作他的作品。而下半部份則由 張益平 先生解說他的 ‘濕版攝影‘ 作品,由早期濕版技術的起源及是次作品之拍攝感受及材料之製作過程都圖文並茂地細心解釋。而在分享講座尾聲時台下一位觀眾對 Stephen 發表的見解更啟發我寫成這編文章。

究竟台下的問題是什麼呢?大致上那位觀眾認為 Stephen 在展覽中展示的作品只是一些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技術得來的結果。從那位觀眾的口中他甚至覺得 Stephen 只顧深究攝技術的成就而沒有在藝術創作方面加以投入。雖然當時氣氛頗為尷尬但以 Stephen 在不同院校的多年客席教學經驗,不花半點氣力便清楚地解釋了他在介紹製作技術是希望透過一些原始的攝影技術而去經驗前人在創作時的各種階段。同時更為了希望為參觀者多保留對作品的獨立思考空間,所以在會上刻意略過對這批作品創作意念的介紹。相信認識 Stephen 的朋友都清楚知道他在個人創作上的功力及成就

雖然分享會已過去,但我相信 技術 vs. 藝術 這個議題仍然在很多攝影愛好者的腦中打轉,甚至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我希望能在這個小園地表述對這個議題的個人看法:

不論是攝影也好、書法也好、其它技術與藝術有相關連的創作媒體也好,很多人都會覺得藝術必定在創作過程中凌駕於其它環節之上。很多時候實際的工作過程及應用之技巧更變成了不重要的枝節。就正如流行了一段日子的 Lomo 攝影文化一樣。我不是說 Lomo 相機的使用者不講求技術基礎,只不過想問假若沒有了 Lomo 的先天性 ‘缺陷美’ 作品的內容又是否還有意義呢?

另一方面坊間確實有過份倚重某些意識形態的攝影愛好者只懂得花時間和精力去追求某些技術上的成就,而忘記了作品的表達能力是否到位。很多時候他們都只是為攝影而攝影!我亦曾經遇過一些較為年青的攝影愛好者把攝影效果誤信為攝影風格

那麼藝術技術各自在攝影文化中又應放在什麼位置呢?我個人認為這兩個原素在任何表達意念的媒體中都是平行並存的。現在科技已發達到一些從前曾是複雜的技術今天已無聲無色地融入一般的消費產品中。大家隨手買一部低檔的數碼相機都可以拍到有一定質素的作品。比起以往要先學會快門光圈及曝光的原理才能拍攝到一張像樣的作品來得方便。但這些方便的背後可能就成為了大家在發展攝影創作路上的 ‘拌腳石’!因為在缺乏充份的技術基礎支持下我們便找不到適當的工具工序去表達藝術的構思。

例子一;攝影大師 Ansel Adams,如果他沒有用功鑽研黑房技術發明實用的 Zone System 區域曝光法。他又能否在作品中向大家展示黃石公園細緻的美麗嗎?他那高超的曝光及黑房技術正好成為他藝術作品的創作工具。

例子二;世界知名的攝影家,香港的 黃貴權 醫生。假若不是他多年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攝影技術,他又怎能得心應手地利用反射鏡頭的光學特點 (缺陷) 去攝製他那輯充滿感性的藝術作品呢?

以上只是眾多例子的兩個,但足以証明藝術技術的互惠關係。否則即使閣下有更深奧的意識要表達,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持作品都是難以如願完成的!

 

Likes(0)Dislikes(0)

Douglas Kirkland 一九六二年為 Look Magazine 拍攝 COCO CHANEL 的專輯展覽

很短的一個 post。

大家有空請到中環交易廣場電梯大堂欣賞 Mr. Douglas Kirkland 的作品展。展期到三月十八日,由早上九時至下午七時。

日後再詳細介紹 Douglas 的其它作品!

以下是兩個介紹 Douglas 的連結;

http://www.douglaskirkland.com/DKMain.html

http://www.immortalmarilyn.com/MarilynPhotographerDouglasKirkland.html

Likes(0)Dislikes(0)

從 Olympus 的電視廣告說起!

早前曾經寫過一編中秋日餅廣告的文章,曾引起一些從事創作的朋友不同立場的回應。在新年假期的朋友聚會中又有新的話題。一切就由一個 Olympus Pen EP 相機的本地電視廣告說起!

大家不妨先看一下:

為什麼這個廣告會成為討論焦點呢?我想可能是我們都是某一年紀的攝影愛好者。自然對一切有關攝影題材的廣告特別敏感。不過最近 Olympus Pen camera 的一系列廣告則較其它相機品牌的取向來得「神奇」!原因是幾段同一系列的電視廣告都把消費者 (相機的使用者) 描繪得有點像戀物狂似的被相機某些地方吸引著。當然大家也可以把內容演繹成男的非常高興相機電池終於充滿可以繼續拍攝,而女的最終找到配襯相機帶的襪子開開心心的出外拍攝!

不過男生為充電而發呆及女生要襯好衫褲鞋襪才可外出拍攝的推銷方法是否空洞一點呢?唯一我能理解的可能性只有是相機代理商在推銷策略上集中在本地較年輕的消費者身上。而這些對象無論對器材的要求、技術的了解以至拍攝的題材都並不一定與較成熟的影友一樣。可能大家又會問,這種廣告內容又有什麼問題呢?是否需要大造文章呢?

自從數碼攝影普及後,無論是否喜愛攝影的朋友都可以隨便使用手機 (電話) 及 point and shoot 相機拍到一張不太差 (所謂有公仔睇) 的影像。本來攝影普及化是一件好事,但當大眾只追求某些物質形態上的滿足或個人主義時我們會否漸漸地失去對攝影本身真正的功能 (如紀錄、敘事、藝術等) 繼而變成沒有基礎的動作。我擔心的是攝影器材製造商在只懂得吸引有消費能力的前題下,年輕一輩而對攝影有興趣的朋友會被太多沒有方向性的推銷手法帶離正常發展的道路。到時在攝影圈內將會出現很多沒有基礎只靠感覺的作者!

只靠感覺去創作又有何不可呢?這不正是時下的大潮流嗎?那就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個看法。最近我喜歡套用一個比喻;說話!每一個民族的小孩出生時都不懂說話的。原因除了生理結構的因素外,主要是他們對語言這門技術沒有任何資訊可能掌握及運用。但由於朝夕與父母及家人的接觸,小孩子聽得多了再加上家人在說話時的表情及態度組合,便會由模仿開始利用語言作為跟自身以外的溝通工具。這個模仿階段可由嬰兒一直持續到求學時期。神奇的地方就是雖然大家小孩時期都是差不多模仿極為相近的詞語 (如爸爸、媽媽、飽飽等等),但當長大後大家都會利用這些詞語各自表達不同的見解。這便証明大家在掌握到在模仿階段的文字基礎後,便會根據各自不同的思考方法及理念利用語言與外界溝通。這個成長過程中,我想早期的模仿便是技術掌握的基礎而成熟期的個別語言溝通方法使是技術、經驗及感覺的結合!

在藝術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Pablo Picasso 畫壇大師畢加索先生。很多較年輕一代的朋友都會把他當作抽象畫大師看待。他晚年的作品就真的如時下很多創作人的手法一樣;有點像只靠感覺去自由發揮似的!大家去繪畫一幅相類似的作品看來也不太困難。甚或有些朋友會認為他的作品得到極高的評價只是市場及他的知名度的反映。但大家又有沒有考慮過畢加索早期作品的容及畫功呢?沒有他努力練習的基礎我想到他晚年也未必能創作到多面空間繪畫在同一平面的藝術效果。從畢加索的例子大家便會明白我對創作過程的看法;先要有良好的技巧而後才能認真的創作!如果一開始我們便賣弄感覺的話,到真正要對外界表達一些較為複雜的概念時便會感到力有不逮的情況。

我真的希望攝影器材製造商不要把工程師及設計師研製成的相機變成時尚的飾物 accessory 便好了!

寫到這裡也差不多了。以下是 Olympus Pen 相機早期在歐洲的一段電視廣告,主角是英國商業攝影大師 David Bailey

Likes(0)Dislike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