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 – Larger than life – 非一般平凡 (下)!

在未開始我解說對這編 ‘Larger than life’ 文章部份內容感到失望的原因前,先要說明我的立場。

在攝影行業走了三十多個年頭的我,一直都希望同好能無私地把學到的跟大眾分享。很可惜在不同的場合都出現一些令人混淆的資訊。就如 ‘Larger than life’ 這編報導的部份內容。我之所以把問題帶出是希望能透過解說去減低讀者對內文的誤解。避免他們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在攝影旅程上多走了冤枉路!

如大家在看過以下文章後有任何意見,歡迎留 comments 分享及賜教!

公式的說話講完,現在就進入正題。首先略說明 ‘Larger than life’ 這編報導的一些資料:圖片拍攝是 Calvin Sit,作者為 Mark Tjhung。報導的主題是有關大片幅攝影的一些特質及同時介紹香港一個攝影組織 View Camera Club 光影會,再加上一些市場性的資料分析組合而成。

其中被訪問的人物有光影會的 Mr. Jack Hui 許嘉慶先生、Mr. Cheng Chun Yiu 鄭振耀先生、Mr. Ng King San 吳景山先生,名紀實攝影師 Mr. Ducky Tse 謝志得先生及代表 Mr. Edward Burtynsky 的 Sundaram Tagore Gallery 負責人 Mr. Sundaram Tagore。

以下就我對這編報導的意見; (文中斜體英文為報導中的節錄)

“It’s about the quality. If you use the 35mm format, when you enlarge it, and compare with the large format, you will see that they’re different, and you can throw away [the 35mm],”…

以上對大片幅相機跟小型相機作分類及比較實在有點戲言!因為每一種片幅的相機無論大小,都會有其存在的價值。一部 8 x 10″ 片幅的相機當然能為攝影師捕捉到比 135 相機更多細緻的內容,但小型相機無論在鏡頭種類到週邊配件都較其大片幅相機對手來得多。35mm 相機可裝上 600mm 長鏡頭去拍攝非洲動物,4 x 5″ 相機便欠奉!所以我認為所有不同片幅的攝影器材都有其地位。只要我們懂得如何發揮各種獨有特性便可!

…They’re free of any grainy elements, possess a richer scale of tones, and enjoy a defined sharpness. They can be enlarged to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size than an average camera, and, over and above that, for those that are photo-tech-speak savvy, there are a range of other advantages…

首先要明白為什麼坊間有以下一個說法;用菲林拍攝,所得的影像較有立體感,色調和層次都較為理想。反之數碼攝影則較為平板,色調及層次都沒有生氣! 其實大家只要明白菲林及數碼攝影的 光量度 Light Intensity影像密度 Image Density 的相互關係,便會清楚為何感覺上用菲林捕捉到的影像較有 ‘立體感’!至於色調及層次方面,鏡頭的選用也會直接影響最終結果。

就影像最高放大率的言論,大家總是忘記了什麼是最佳觀賞距離 Best Viewing Distant!要舒適地欣賞作品,一定要跟作品有一定的距離。現今的一些理論為相片對角線長度的 1.5 至 2 倍。即是如要眼睛舒適地欣賞一幅 36″ x 24″ 的作品,大家起碼要距離 3.5 尺才能輕鬆地看到全張作品。如果作近距離觀看部份內容,豈不是感受不到作品的構圖及佈局?當然大家如果要 ‘聞’ 相的可又當別論!所以除非大家要把作品放大到一幅牆這樣大,否則大幅度相機高放大率這個好處未必用得着。

…“With view cameras, there is a lot of movement. So you can tilt and shift, things like that, that you cannot do with small and medium format,” says Ng King San, another of the View Camera Club’s founders. “You can have longer depth of field. So you can have sharpness from corner to corner, so the whole film can be sharp. We have more control [than small or medium format cameras].”…

這點也是我最感 ‘頭痕’ 的!View camera 或 Technical camera 與坊間一般較輕便相機最大的分別在於其中多個部份 (如鏡頭前板及後板) 都可隨攝影師的需要而能作出有限度的移動。不同的移動有分 tilt,shift 及 swing 等動作。而這些動作如適當地配合會讓攝影師輕易地控制焦點平面的位置,加上光圈的運用,可令被拍攝影物中的重要部份納入焦點平面範圍。正也正是攝影術中的 Scheimpflug Principle

至於文章中提及的 ‘longer depth of field 更長的影深’ 可能是手文之誤!原因是在同一個相機位置而所涵括的景物相同時 equivalent field of view ,景深與菲林片幅面積是成反比的!

例如要一部裝上標準鏡 (300mm) 的 8 x 10″ 相機在同一位置拍攝同一影物而要得出跟一部同樣裝上標準鏡 (50mm) 的 35mm 相機使用 f/8 光圈時所拍攝到的景深效果,那部 8 x 10″ 相機的鏡頭便要收到 f/16 才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部份供大片幅用的鏡頭最細光圈為 f/45、f/64 甚至 f/128!

至於 ‘sharpness from corner to corner’ ,只不過是大底片放相時放大率較低而矣!

…Sundaram Tagore, the director of his own international art gallery, recently held an exhibition by Canadian large format photo artist Edward Burtynsky at their Hong Kong gallery. “It was an incredible response for the Burtynsky exhibition. The number of works sold was unbelievable, not only from Hong Kong but from the region itself,” says Tagore. While he doesn’t necessarily agree with Tse that film is more in demand than digital, he’s noticed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photography generally…

而全編文章我覺得最忠懇的見解可算是 Mr. Tagore 的一番話。其實一幅攝影作品的好壞,最重要的是作者正在表達什麼,作品的內容能否打動觀眾的內心深處。至於影像是否銳利、顏色是否飽滿、影像能否超級放大、是菲林還是數碼拍攝,都只是綿上添花。試問有沒有人質疑 Henri Cartier Bresson 的相片是否 ‘放’ 得太細呢?

…Tse, however, is more skeptical, at least for the large format uptake within our borders. “I think worldwide, there are many discussion groups talking about large format. But Hongkongers are just chasing the technology, they just want to use the latest camera,” he says. “It needs skill and it needs failure to use large format. So maybe Hong Kong people don’t accept such failure or time-consuming hobbies.”…

香港人喜愛追求科技,但未必只追求數碼!而菲林拍攝不能普及主要是器材及菲林生產商所作商業決定的結果!攝影術之所以普及與流行,實有賴各位同好多方面的推廣及支持!只希望大家在公眾媒體發表時能多加留意,反覆求証,才能把正確的概念帶出!

***

以下同大家兩則親身經驗希望大家跟我當時一樣吸取當中道理:

清楚我投身商業攝影過程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曾為在香港生活的外藉攝影師當助手。他們是本身是老朋友的 Mr. Benno Gross 及 Mr. Dinshaw Balsara。雖然他們兩位都已離世,但跟隨他們的日子令我在攝影圈內不特打穩基礎,更培養不斷求知的性格!

分享一;

在一九七六年的某一天,Benno 要為文華酒店 Mandarin Hotel 拍攝一張廣告推廣它的餐廳。相片內容非常簡單,一張白色高級餐枱布上放了一朵玫瑰花而後面則放上餐牌一份。當時負責拍攝的是 Benno 的合夥人 Mr. Jimmy Chan 陳展鴻先生 (期後 Jimmy 更成為香港其中一位頂級商業攝影大師)。以公司的的慣性,這張相片必定使用 4 x 5″ 相機拍攝,一取其方便控制景深、二為交上作品時更為顯得專業!

在外國人的公司工作有點跟本地老闆不同的是有爭議時大家可以平心討論,而當日的話題便是究竟改用 35mm 相機拍攝會否得出更理想的效果?各師兄弟都認為 35mm 片幅的景深一定不夠大,因為鏡頭最細光圈只得 f/22 而 4 x 5″ 相機所用的鏡頭就可收細到 f/45!於是乎大家便分成人數不均衡的兩派。Jimmy 跟大部份師兄都認為 4 x 5″ 拍出的各樣效果必勝過 35mm 的組合,而 Benno 就堅持 35mm 組合必勝。大家一心在拍攝時可以收細光圈加大景深,但由於當時影樓用的閃光燈功率 (約 1,200 w/sec) 不像現代同類產品的大,而玫瑰花本身可能會移動,所以不可能使用多次曝光的方法去拍攝 (即是閃光燈如閃一次可收 f/11 光圈的話,閃兩次便可收多一級用 f/16,閃四次收 f/22,如此類推)。用 4 x 5″ 那一張相最後只能用 f/22 光圈拍攝!

最後結果,大家應該心中有數。但當時大家真的想不到效果最好、景深最大、由花朵到餐牌都全 sharp 的是老闆用他的 Nikon 拍到的一張!當大家都摸不著頭腦時,老闆便解釋當中原因。原來當相機位置不變時越大片幅的相機需要收更細的光圈才能得到與細片幅相機相同的景深效果。他用 35mm 的組合也是收 f/22 光圈,相對來說勝一籌,再加上他懂得利用 hyper focus 所以得到較佳效果。眾人即時上了大片幅攝影重要的一課!也因為這個經驗令我可以在此解說景深的問題!

分享二;

無論在我的公司網頁或任何介紹我的訪問或報導,我都必定提及兩位已故的老闆 (也是教曉我如何去做一位真正專業攝影師的師傅),原因是我希望大家知道沒有遇上他們今天我可能當不成一位攝影師!
好了!話說有一天要跟 Balsara 去尖沙咀睇景。在由山頂道 1 號乘的士到場地途中,向他提及一張我用 6 x 6 cm 片幅拍攝的靜物作品。其間我抱怨沒有 4 x 5″ 相機,又說如果當時能用較大片幅拍攝便會得到更佳效果…結果換來是一頓十多分鐘的教訓!他說 ‘Never blame the format!’ 大意為:不要把作品的好壞歸咎於所選用的片幅!

在寫這個 post 時,我希望大家明白不同器材各自有其長處及特性。在適當的時候選用恰當的器材,攝影機只是整個思想表達過程的一件工具,切勿受一些意識形態影響創作的過程!

Likes(0)Dislikes(0)

非凡 – Larger than life – 非一般平凡 (上)!

十一月九日傍晚放工回家途中,在報欄看到一幅宣傳海報;

海報是預告將在十號出版的 雜誌 Time Out Hong Kong 的內容。而今期專訪是介紹香港十七位 ‘頂尖’ 藝術家及攝影師的一輯主題作品 – 他們眼中的香港。可能是職業病的原故,我一眼已被 Mr. Stanley Wong (筆名又一山人) 及他那部 8 x 10″ 相機吸引着。真希望可以第一時間翻看內容!

十號終於在報欄買到這本英文雜誌。一心希望能從中學到更多由 ‘大師’ 級人馬分享的經驗,但得來的卻是一點失望!

在未深入探討問題之所在前,我希望大家能先花一點時間詳細閱讀這期 Time Out Hong Kong 的一編訪問文章 ‘Larger Than Life’  (原來我本可省回一份早餐錢; $18 – 在網上可以免費閱讀)!

大家可到此仔細閱讀 (大家要留意的是內容,不是文筆及用詞)!

我會在下一個 post 說明失望的原因!

Likes(0)Dislikes(0)

不是’傻瓜機’- 6 / 半天賞葉遊!

每年一到這個季節,很多愛好攝影的朋友便帶齊裝備到國內或外地拍攝秋天落葉的美景!經濟環境較富裕的可能會到北美洲拍攝紅葉,行程較方便的可到日本及韓國自由行。當然我國名山大川多不勝數,很多拍友更自駕旅遊拍攝!
除經濟考慮以外,時間相對是更為重要。終日為口奔馳的打工仔並不是隨意可放假外遊拍攝!

今日又借 ‘不是傻瓜機’ 的題目分享一下我昨天的 ‘赤柱落葉拍攝半日遊’!

雖然香港沒有如加拿大的紅葉景色,也沒有九寨溝的七彩礦物湖供攝影愛好者拍攝。但原來普通的一堆落葉都會變得非常吸引。如上面的一張作品,它們只是山邊一片小平台聚積的一堆枯葉,天然的形態及柔和的色調編排實令人睇得興奮。接著下面的一張我題名為 ‘Mini-Landscape 迷你地勢’ 的形成就更為特別。

體積細小的落葉,無心插上的一節樹枝再加上水泥護土牆的紋理,便成了一幅 ‘星夜下山丘上的小樹’ 圖畫!我認為這些效果都不會比在外國名山大川拍攝得到的差!

所以未能抽空外遊拍攝的朋友,大可利用半天假期,花十多塊錢到郊外走一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至於器材方面,以上兩張作品都是用手機拍攝的!

一個小提示:拍攝時間一定是在早上。不是因為太陽光線的效果或角度,而是要趕及清道夫開工前完成。否則有更好的光線但沒有主角心機都是白費的!

Likes(0)Dislikes(0)

三位大師各有風格,但又同時有相類似的作品!是雷同、巧合、還是市場需要!

前言
這一年間多留意了不同類型的攝影界別。其中發現很多時候 ‘Fine Art Photography’ ‘藝術攝影’ 都跟商業畫廊及拍賣場連上關係!那麼 ‘藝術攝影’是否商業攝影的一種呢?而我們看到那些出自 ‘Fine Art’ 攝影師的作品內容又有多少是受市場主導呢?雖然沒有準確的答案,但也想在此嘗試分析一下!

在很多不同的場合,都遇上很多以 ‘藝術家’ 自稱的攝影師。以 ‘Artist’ 這個名詞作為自己工作類別的稱呼我是接受的,因為他們都是藝術工作者。就跟在廚房裡面工作的 ‘廚子’ 一樣,正如 ‘廚子’ 不一定是烹飪大師一樣,藝術工作者未必一定是 ‘藝術家’! 反正能否成為一位 ‘藝術家’ 是由觀賞者去定段而非單靠作者自誇。

在成立這個 blog 以來,我每一次落筆時都抱著學習的心情去跟大家提出及探討一些與攝影有關的題目。在每一次完成編寫後,無論我的立場是對或錯,我都能夠在這些題目中通過返覆求證及與同好討論分享,而更令我對攝影這門集科技與美術於一身的視覺表達工具有深入的理解及更接近自己未來要走的方向。

分類
‘藝術攝影’ ‘Fine Art Photography’ 是一門很特別的攝影分類。原因是要界定何謂 ‘Fine Art’ 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一向被視為紀錄現實工具的攝影要變身成為畫家手中的畫筆實非易事。

要將 ‘Fine Art’ 作一個簡單的定義非三言兩語,也非我能力範圍之內能分辯過來。但我想也可以試用反証法去了解 ‘Fine Art Photography’ 大約是什麼一回事!雖然 ‘Fine Art’ 我不能把它定義但我知道什麼是 ‘Applied Art’:一切利用設計及美學去完成或製作出實用的東西!有創意又實用的傢俱及建築物便是其中例子。我曾經介紹過的 Eugene Smith, Henri Cartier Bresson 及 Yousuf Karsh 的紀錄及人像攝影便必定是帶有 ‘Applied Art’ 味的紀實攝影作品了。反過來說 ‘Fine Art Photography’ 可能就是指一些未必有特定功能,但有美學及觀賞情趣的攝影作品!

至於藝術與商業之間的相互關係,今次便要借助幾位攝影大師的作品去試作討論。

這三位在藝術攝影界中各有其知名度;

他們是作品可以賣到天價的德國藉大師 Andreas Gursky,

原藉烏克蘭專注環保題材的加拿大攝影師 Edward Burtynsky,

及現在旅居香港善於表達文明人類生活在狹窄空間的另一位德國裔攝影師 Michael Wolf

他們三位如果以作品出售價格作先後之分的話,就應該以 Andreas Gursky 為三位之首。

簡介

假若大家二零零九年七至九月有參觀過在尖沙咀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展出的『路易威登:創意情感』 ‘Louis Vuitton: A Passion For Creation’ 大家應該見識過 Gursky 拍攝的四幅超大的 (89″ x 240″) ‘上海一級方程式賽車組相’ ‘F1 Boxenstopp I – IV‘!而他在拍賣市場上最為人觸目的可以算是在二零零七年五月以三佰萬美圓成交的作品 ’99 Cent II’,使他成為作品價格賣得最高的 ‘在世攝影師‘!

Edward Burtynsky 雖然比 Gursky 還要年長,但在攝影展覽及宣傳上就未及 Gursky 來得頻密。 Edward 這麼多年來的作品都較多環繞著地球資源及環保訊息。他的時代觸覺比較強,就好像早前的 BP 漏油事件,他已在很短的時間內到達災場拍攝,展出及發放有關文章!

至於出生在德國慕尼克的 Michael Wolf,分別在美國及德國完成學業。過去十多年都集中精神在香港及中國不斷地拍攝以地貌及文化沖擊為主題的作品。而大部份作品都集結成書,先後出版的有; Maloche: Leben i’m Revier (Living conditions in a coal mining town in the Ruhr area of Germany) 1981, China in Wandel 2001, Sitting in China 2002, 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ichael Wolf 2003, Hong Kong Front Door Back Door 2005, Hong Kong Inside Outside 2009, Tokyo Compression 2010。

分析

我選擇這三位攝影師的原因是他們年紀、學術背景都非常相近。雖然在風格上都各有不同。但奇怪在他們三位亦有十分相似的作品!

Andreas Gursky

先看 Andreas Gursky 在 2009 年出版的作品集 Andreas Gursky: Works 80-08,大家從中可看到他早在求學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他早期的組相 Desk Attendants 至成名後的作品系列;

大家在觀賞 Gursky 作品的演變時可感覺到他朝更大型及更複雜的效果進發!例如我在零九年與香港三十五攝影研究會合作的分享講座 ‘相片密碼’ 中嘗試解讀 Gursky 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的 ‘上海一級方程式賽車組相’。當日未有探究的是在相內每一隊賽車後勤人員甚至是觀眾都是先分多次拍攝後期才合成為一張超細緻的作品,其中有些影像甚至不是在上海現場拍攝的!

其實早於他創作 ‘巴林 F-1 賽車跑道’ 中的賽道已是利用電腦把不同的地勢合成過來的。看來 Gursky 的作品已超越了 ‘相片’ 這個名稱了。收藏者可能已把它們視為視覺藝術作品的一種!

Edward Burtynsky

跟著我們看一看 Edward Burtynsky 作品的風格及創作方向。從小就接觸攝影的 Burtynsky 在離開校門後便開始他以工業與大自然之間的衝突為題材的攝影路向。其中較為早期的作品集有 ‘Mines’ 採礦 及 ‘Homesteads’ 家庭式農場。

從此 Burtynsky 就朝著這個大方向發展,其後發表的 ‘Railcut’ 鐵路線 及 ‘Quarries’ 採礦場 更訂定他的環保地位!

當然少不了的是在題材中加入中國原素,他近年完成了一輯以中國工業為對象的 China – Burtynsky。

Burtynsky 最新的環保作品當然是現時話題最熱的墨西哥灣 BP 漏油事件。

不過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就是 Burtynsky 在 Bangladesh 孟加拉紀錄拆船業作品中的 Polaroid 寶麗來 Type 55 即影即有 特別版的黑白作品!


Michael Wolf

那 Michael Wolf 的作品風格跟以上兩位又有何分別呢?雖然他們都來自歐洲文化 (Burtynsky 雖然是加拿大人但本身是烏克蘭裔),但最初的風格都有所不同。讓我們看看 Wolf 1982 年的 thesis 畢業作品 ‘Maloche Leben im Revier’  (在德國 Ruhr 區煤礦小鎮的生活);

不過很快, Wolf 便找到他拍攝的天堂 – 亞洲。在 90 至 2000 年他不斷亞洲嘗試不同的拍攝主題,從中國街頭的破椅到普通的 ‘老百姓’!配合出版及展覽令 Wolf 在界別中建立一定的地位。以我個人的看法,西方的觀眾對中國的一切由民生至藝術都十分受落,形成這類紀錄式的作品有一定的 ‘市埸’ 位置。返之我們生活在中西之間的香港人就不覺得有什麼希奇!


不過多元化的 Wolf 不止於這些作品!他最近剛出版的新作 Tokyo Compression ,把東京地鐵內的乘客受擠壓的心情拍攝下來!

巧合?

看過了三位大師的作品,毫無疑問他們各有不同的風格,但跟今次的題目是否不大配合呢?他們巧合或雷同之處又何在呢?

跟大家玩一個遊戲,以下三張作品大家又能否辨別出是那位大師之作品呢?


答案是 A = Gursky, B = Burtynsky 及 C = Wolf。

當我發現幾位大師都有不止於一張作品相類似的創作時,確是有點摸不著頭腦。於是嘗試作較深入的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可能已超出原先題目的範疇。

從三位大師由出道至現今的成就,大家都應該感受到他們對  ‘人類生活環境’ 的觸覺。 Gursky 那種由最初以簡單空間的創作,以至後其的大型併貼、 Burtnysky 從一開始便喜歡的 ‘人為地貌’、以至 Wolf 的 ‘有限空間’,各自都能清楚的利用影像把訊息傳達。不過在選題目的方向上便略有不同。當攝影師以某一題目做創作中心時,這個題目可能會間接或直接影響他的作品在 ‘藝術世界’ 的地位。我所說的 ‘藝術世界’ 可以說是那種與商業營運掛勾的,連繫於市場認受性的藝術市場!

從 ‘題目’ 的選取大家都會發現三位大師最早期的作品都是圍繞著一些較為 ‘小品’ 的內容;Gursky 的辦公室小景、Burtynsky 的家庭式農莊地貌、Wolf 的中國街頭破椅等等!我們都可以見到他們尋找自己創作方向的過程。而他們不斷的努力創作在市場上也起了一定的影響,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市場的回應。我想那些代表他們三位的畫廊代理都會不停的反映作品的認受性,希望能在不影響個人風格及作品質素下能多創作適合收藏者題材的作品。
這樣也令三位的取材更有認同感及更國際化; Gursky 的世界地貌、 Burtynsky 的 Manfactured Landscape 及 Wolf 的 透明都市 Transparent City。
我相信市場上的需要是歸一的,作品題目越受關注,認受的程度會越大。於是在某一點上,’人口密度’  及 ‘生活環境’ 便成為熱門題材之一,所以三位大師都不約而同下創作有關的作品!

結論

從這個討論角度看,三位作品的類似絕非巧合,只可能是一種當純藝術創作遇上商業考慮時的一種雷同罷了!

後話

這編分享文章前後寫了差不多一個月。內容只是我對眼前見到的事實作出一類分析,可能當中遺漏了很多論點,這方面希望各位包涵,更希望來文指教。至於藝術作品的市場認受性,我有如下見解:

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留給後世的很多作品其實都是一些受顧作畫的成品。他們很多時候都受顧於宗教領袖或君皇將相,為他們造像作為一些權力顯示或用作留芳百世的工具。既然君皇領袖都熱愛這些畫家的手功藝,即是他們的作品有了認受性,有了認受性便等同作品有了一層 ‘價值’ 的包裝,其他的有錢人自然便會慕名而來  (這正是時下廣告學中的名人效應)。所以藝術作品的商業價值很多時會直接影響一位藝術工作者的成敗!當然藝術家也不一定只為生計或金錢而創作,只不過他們都要先 ‘活著‘ 才能繼續實現理想。

Likes(0)Dislike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