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傻瓜機 – 8 / 質感

每日都在跑!其實身邊有很多練習攝影的機會。今早在中環團團轉的時候,發現怡和大厦 (惜日的康樂大厦) 的不鏽鋼裝飾行人天橋給國金二期一個有趣的倒影。

雖然這張相只是一個手機習作,但在佈局上是花了一些心思。右上角包涵了國金二期可令看似抽象的倒影更為吸引及實在!而在整張相片的構圖大家都會發現很多 vector ‘方向線條’,這些把畫面分割成不同大小段數的線條令觀眾能同時接收到實物與倒影的並存。而中間的行人天橋部份便成為整張相片的平衡區域。

而我本人認為佈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畫面頂部那一小片藍天!沒有了它的話,國金二期便不能與其它景物分離,也不能平衡倒影中的大片藍色紋理!

希望大家在百忙之中也能抽出三數分鐘去練習閣下的拍攝技術!

你今日又影咗未呀?

Likes(0)Dislikes(0)

不停工作到九十八歲,改寫建築物攝影手法的當代攝影大師 Julius Shulman

今回跟大家介紹的是美國當代出色的建築物及室內攝影大師 Julius Shulman。有看過我在09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的 post  ‘我們都想有一個如此的地方‘ 中提及的 ‘洛城八賢‘ 內其中一位攝影師便是 Julius Shulman。可惜他在完成 Eric Bricker 為他拍攝的紀錄片 VISUAL ACOUSTICS: The Modernism of Julius Shulman 後不久便去世。

那麼 Julius Shulman 的攝影手法又有何特別呢?話說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生一代人口上升,房地產的發展開始興旺,新派建築設計師如 Rudolf M. Schindler, Gregory Ain, Frank Lloyd Wright, Charles Eames, Raphael S. Soriano, John Lautner, Eero Saarinen, Albert Frey, Pierre Koenig, Harwell Harris 等在市場的需求下創作了不少傑作。有了新的建築設計自然便要有宣傳的途徑,以當時來說最有影響力的傳媒便是如 Good Housekeeping MagazineArts & Architecture magazine 等雜誌。Julius Shulman 就是在這環境下發展他的攝影事業。

大家或會問, Julius 的相片跟其他’行家’有什麼分別而令他成為一位出名的攝影師呢?因為他發現在冰冷的建築物內如果能加入人的原素,相片看起來不但增添生氣而且更能顯出個別設計師對空間的運用。大家細看由他親自表述的紀錄片便會明白。如想多看一些 Julius Shulman 的作品,可到此連結

有上我這個 blog 的攝影愛好者可能會問: Bobby Lee 你毎次介紹的攝影師都是上一輩的人,其實他們的作品無論在技術以致風格上都已過時,我們只可以把他們當作歷史過程的一部份,那又如何能使我們的攝影技巧有所進步呢?

答案很簡單,當電腦技術把攝影這門既是技術也是藝術的表達模式推向超級市場化時,攝影者與觀眾都很容易著眼在技術的花巧程度、影像的細緻度及成品在市場的價值,而忘記了一種文化或次文化的誕生及成長。如 Julius Shulman ,他的攝影風格不獨令他成為當時最受推崇的建築物攝影師之一。就連設計那些建築物的設計師也因為 Julius 作品的高認受程度而更被市場接受!這種互動的良性效果正是不同行業互相提升水平的動力。反觀今日各自修行的境況,就算是有什麼創新的技巧,最後又有什麼得着呢?為什麼我們不能像 Julius 一樣去從生活的真實角度去思考攝影的新方向呢?

我希望能利用我學到及認識的去  ‘inspire’  別人而不是去  ‘teach’ 別人!當然也希望大家能多留 comments 好使我也能從大家的見解中得到啟發!

Likes(1)Dislikes(0)